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高血压病治疗率及控制率的因素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1993年,przyklenk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试验性观察, 他们通过对狗的心脏左旋支进行预处理时,发现其对之后左前降支的梗死也能减少其梗死面积。这一研究为后续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远程缺血预适应指的是对某一远隔器官重复的进行短暂缺血和再灌注,可减少其他器官在急性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这一现象。直到现在,RICP已经被证明在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具有巨大的前景。在这一综述中,我们尝试分析RIPC对心脏保护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目前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踝臂指数(ABI)可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与冠心病(CHD)的进展有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但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Lp-PLA2与CHD患者ABI、HRV的相关性,并分析Lp-PLA2对CHD患者ABI及HRV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月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非CHD患者292例作为A组,同期确诊的CHD患者389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脂指标及ABI、HRV;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偏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Lp-PLA2对CHD患者ABI及HRV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 (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年龄、有2型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Lp-PLA2、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 (a)]高于A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 (Apo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BI及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于A组(P<0.05)。(2) Lp-PLA2未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与CHD (r=-0.147)、Hcy (r=-0.082)呈负相关,与BMI (r=0.119)、SDNN (r=0.157)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与CHD (β=-0.50)和Hcy (β=-0.01)呈负相关,与BMI (β=0.004)和SDNN (β=0.001)呈正相关(P<0.05)。(3)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DNN与Lp-PLA2 (r=-0.098)、hs-CRP (r=-0.123)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与CHD患者LP-PLA2 (β=-0.040)、hs-CRP (β=-4.388)负相关,与ABI (β=43.301)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Lp-PLA2预测CHD患者ABI异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3[95%CI(0.480,0.687)],灵敏度为0.84、特异度为0.38;Lp-PLA2预测CHD患者SDNN异常的AUC为0.656[95%CI(0.600,0.712)],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48。结论 CHD患者Lp-PLA2升高,ABI、HRV降低;Lp-PLA2与CHD患者HRV呈负相关且对CHD患者HRV异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其与CHD患者ABI无关,而ABI与CHD患者HR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诱导的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变化与动脉硬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40例,年龄45~60岁,分为试验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正常+2sd)和对照组(baPWV值<正常+1sd),每组20例。每例患者PCI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时间限制在30min以内。SYNTAX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流式细胞仪计数PCI术前和术后48h CD 3+4/CD 1+33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YNTAX评分显著增加〔(9.2±13.5)vs(6.8±7.0),P<0.05〕,循环CD3+4/CD1+33细胞变化百分比显著下降〔(0.09±0.04)vs(0.04±0.03),P<0.05〕。SYNTAX评分和baPWV均与PCI诱导的cEPCs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CI诱导的循环cEPCs水平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和全身动脉硬化的严重性。结合动脉硬度和PCI围术期cEPCs的变化可能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粤北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设为A+C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A+H+C组。A组20例在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C组4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A+H+C组2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加氯吡格雷治疗。另外,选择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刻各组血清sCD40L、PLA2浓度。结果 A组的血清sCD40L和PLA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C组和A+H+C组中,这两种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C组及A+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sCD40L、PLA2浓度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H+C组下降更明显。结论 sCD40L和PLA2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抗凝治疗可以获得积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例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EH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55例.高分辨超声测定C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指标,同时检测血清IL-18水平;分析IL-18与C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的血清IL-18水平显著增高(P<0.01),CIMT显著增厚(P<0.01).EH组内比较,CIMT正常亚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低于CIMT增厚亚组(P<0.01).②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18与CIMT呈正相关(P<0.01).③以CIMT为因变量进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排除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干扰后,IL-18与CIMT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P<0.01).④以CIMT增厚与否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IL-18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IL-18水平与EH患者CIMT具有显著相关性,此相关性独立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是EH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IL-18参与了EH患者AS病理过程,且其水平的高低与AS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早期EH患者并发AS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血管炎性疾病,核因子κB(NF-κB)作为一种炎性反应调控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缺血损伤和心肌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心力衰竭(HF)合并贫血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EF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合并贫血患者227例,分析随访3年后患者的死亡情况及RDW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78例(34.4%)死亡;死亡组...  相似文献   
10.
心衰患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最为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则以频发室早、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室速为多见,此类患者死亡率尤其是猝死率相对较高,因此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就要在积极治疗心衰的同时,还要合理正确地纠正心律失常。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脏的神经及内分泌(如β阻滞剂的应用,ACEI,ARB应用等),应同时纠正或消除其促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避免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因为它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衰的预后不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作用也不适合于心衰患者;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胺碘酮及决奈达隆的负性肌力作用很小,可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总之,心衰并心律失常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有效地抗心衰,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变,才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胺碘酮是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在心肌组织中,包括附加传导束,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因而延长不应期。此外,它也是一种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它的钙拮抗作用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也是肯定的。是一种复合性抗心律失常药,兼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性。目前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有资料证实,胺腆酮可使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38%。所以,我们认为,胺碘酮及决奈达隆是心衰并心律失常最好的选择。正像欧洲2008年心衰指南所指出的那样,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者在电复律以后,唯一指定的药物是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