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4篇
工业技术   2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 investigate the degradation of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Zircaloy-4 in LiOH aqueous solution, SIMS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profiles of Li~ , K~ , and OH~- in oxide layers formed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0.1 mol/L) LiOH and KOH solutions. Even though the oxide layers have an equal thickness,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K~ is shallower than that of Li~ , and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OH~- corroded in KOH solution is also shallower than that corroded in LiOH solution. It shows that the diffusion of OH~- into oxide layer is accompan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cation. The difference of degradation effect of LiOH and KOH solutions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Zircaloy-4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Nb-V微合金钢中渗碳体周围元素分布的三维原子探针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Nb-V微合金钢在1200℃同溶0.5 h后淬火,然后在450℃回火4 h,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三维原子探针(3DAP)研究渗碳体内部和渗碳体/基体界面处的元素分布和成分变化.结果显示,淬火样品中C原子由于自回火而出现轻微偏聚,其它合金原子V,Nb,Si,Mn,Mo和Al等分布均匀.450℃回火4 h样品中出现C原子偏聚区,在该区域内,Mn含量较高,Mo和V轻微偏聚,Si和Al很少,对应渗碳体析出,Si富集在渗碳体/基体界面处;另外,观察到C和V明显偏聚的单原子面,周围富集Si和Mn,对应合金碳化物析出初期形成的G.P.区,成分主要为V4C3.  相似文献   
3.
SVC和TCSC属于两种不同连接类型的FACTS装置,它们与HVDC系统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是人们所关心的。以3机9节点交直流系统作为试验系统,通过改变电气距离和直流传输功率,采用稳态的和动态的相对增益矩阵(RGA)方法分析串联型TCSC和HVDC、并联型SVC与HVDC两种交互影响,找出出现RGA峰值的系统敏感频率。研究结果表明,TCSC对直流功率的变化较为敏感;SVC/TCSC与HVDC交互影响随着电气距离的增大和直流传输功率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铜材的热稳定系数取值会随生产工艺的不同而不同,其取值大小将直接决定镀铜钢接地体的截面积大小,即直接决定了工程造价和工程技术方案的选择。针对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均未对镀铜钢的热稳定系数取值做出精细描述,结合国际标准,提出了一种针对镀铜钢热稳定系数的计算方法。以±500 kV从化换流站(国内第一个成功应用镀铜圆钢接地体的变电站)为示例,从导电性、热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对变电站接地网常用的纯铜、镀铜钢和热镀锌钢3种接地材料进行比较,认为镀铜钢作为变电站接地体材料,其技术性能与纯铜绞线差别不大,其经济性优于纯铜绞线,但该经济性优势需以准确设定其热稳定系数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的数模混合电路所含故障模式众多,电路故障状态复杂,且易发生传播,因而电路故障诊断难度较大。针对大规模电路发生故障时存在故障传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故障传播的模块化BP神经网络(MBPFP)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在电路模块划分的基础上分析子电路间的故障传播,并将故障源和故障传播源"模块化";然后,通过子电路的异常检测模型进行一级定位,缩小故障原因集合,确定故障模块;最后,利用目标模块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二级定位,实现故障诊断并识别故障模式。与传统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比较的实验结果表明,MBPFP故障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故障覆盖率,在定位准确率方面提高了至少8个百分点,其性能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Fe—Cr—Al—Si合金阻尼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国  周邦新  郑忠民 《金属学报》1998,34(10):1039-1042
采用倒扭摆内耗测试仪研究了Si对Fe-Cr-Al减振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Cr-Al中添加少量Si(质量分数约为1%)或以Si代替Al并经1273K及以下温度退火后,合金的阻尼性能(对数衰减率)优于Fe-Cr-Al,但经1273K以温度退火后,阻尼性能不及Fe-Cr-Al;以少量Si代替Fe-Cr-Al中少量Al并经1373K以上温度退火空冷后,合金的阻尼性能比Fe-Cr-Al提高  相似文献   
7.
周邦新 《金属学报》1990,26(5):28-33
研究了(110)[110]Fe-Si单晶体的冷轧和再结晶。经过70—90%冷轧后,得到了强的{111}〈110〉和弱的{111}〈112〉加工织构,退火后得到了集中的{111}〈112〉再结晶织构。冷轧变形后,{111}〈112〉取向的地区比{111}〈110〉取向的地区先发生回复,{111}〈112〉取向的亚晶吞并滞后回复的地区而长大,成为再结晶晶核。这种再结晶织构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地称为同位成核-选择生长。  相似文献   
8.
用高压釜腐蚀实验研究了添加0.05%-0.5%Cu(质量分数)对M5(Zr-1%Nb)合金在500℃/10.3 MPa过热蒸汽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用TEM和SEM分别观察了合金基体和腐蚀后氧化膜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Cu含量低于0.2%时,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继续提高Cu含量则对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锆合金是目前唯一大规模商用的压水堆燃料包壳材料,其耐水侧腐蚀性能是影响核反应堆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微量合金元素(Fe、Nb等)主要以第二相的形式弥散分布在锆合金基体中,但可对锆合金的腐蚀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比较了不同锆合金中第二相的差异,综述了锆合金中典型第二相的腐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比较了二元及三元第二相中主要合金元素Fe和Nb的腐蚀过程,总结了不同水化学条件下第二相腐蚀产物的差异及其对锆合金基体腐蚀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当前针对第二相腐蚀行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锆合金第二相腐蚀行为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先进微观表征手段可进一步完善含Fe、Nb元素第二相的腐蚀机理研究,将为提高我国新型锆合金包壳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采用2 MeV He+在300℃下对Zr-0.75Sn-0.35Fe-0.15Cr-x Nb(x=0,1.0,mass fraction,%)合金进行辐照,然后在360℃/18.6 MPa/0.01 mol/L LiOH水溶液中进行高压釜腐蚀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辐照对合金显微组织及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b改变了Zr-0.75Sn-0.35Fe-0.15Cr合金中第二相的数量、尺寸和晶体结构。He+辐照1 dpa后,合金的辐照损伤峰区域分布有大量的He泡和型位错环,添加Nb对He泡和位错环的数量及第二相的元素扩散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腐蚀结果表明,He+辐照或添加1.0%的Nb均可促进Zr-0.75Sn-0.35Fe-0.15Cr合金的腐蚀,但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辐照能减弱Nb促进腐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