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5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假体磨损碎屑颗粒是引起假体一骨界面无菌性炎症和骨溶解而致全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磨屑颗粒所诱发的骨溶解须有周围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泌足够的骨基质以弥补丢失的骨量,而成骨细胞正常的数量和质量有赖于其来源骨髓祖细胞—骨髓问质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能力的维持。为了探讨磨屑钛颗粒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SCs,rMSCs)产生细胞毒性的可能细胞分子机制,选用健康3月龄SD雄性大鼠,采用Percoll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rMSCs,经体外传代纯化培养后,与不同直径、不同负荷浓度、不同负荷作用时间的钛颗粒悬液共孵育,再采用精准的流室系统对钛颗粒负荷的rMSCs施加一定的流体剪切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后立刻固定细胞,经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分析软件定性定量分析rMSCs 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设置相应的未经钛颗粒孵育的rMSCs细胞为对照组细胞。结果显示,切应力作用可上调rMSCs胞内F—actin的表达。亚微(Submieron)直径(0.9μm)的钛颗粒负荷对rMSCs 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并伴有凋亡小体出现;直径为2.7μm的钛颗粒负荷产生的抑制作用略为减弱,而较大直径(6.9μm)的抑制效应最弱。相同条件下,钛颗粒负荷对F—actin的抑制效应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以0.1wt%浓度对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亦有凋亡小体的出现;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亦减弱,以0.01wt%浓度最弱;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F—actin表达和DNA含量逐渐降低,至实验中的32h达到最低值。提示:磨屑颗粒对rMSCs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可能分子机制,对其具体细胞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有效防治假体松动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的优化设计,从而为全关节置换术患者真正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总管囊肿胆管穿孔引流术后采取二次腹腔镜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12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例胆总管囊肿并胆管穿孔行外引流术、并再次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术中注意事项,总结相关经验。二次手术采用四孔法,其中脐部及右侧腹切口选择原切口,没有额外增加切口;囊肿分离采取囊肿横断切除法,避免损伤门静脉和肝动脉。结果 10例患儿,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9个月至8岁,平均(3.1±0.6)岁。9例患儿在腔镜下完成二次手术,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因纤维增生囊壁厚,腹腔镜下操作渗血多,不易止血影响操作视野,放弃腹腔镜操作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儿术中未发生腹腔镜手术副损伤,术后未发生胆漏、肠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7~10 d。结论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治疗既往有胆管穿孔外引流手术史的患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献报道,镁离子为较好的神经保护剂,我们于1998年1月~1999年2月应用硫酸镁治疗脑梗死70例,并以川芎嗪治疗同类病70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将同期住院经头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年龄48~69岁。观察组:男36例,女34例;对照组男35例,女35例。按照1980年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脑梗死分为轻、中、重型。观察组分别为13、25、32例;观察组并发高血压病56例、糖尿病16例;有ST-T改变者63例,血胆固醇增高65例,血甘油三脂增高58例,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推拿和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按编号单双数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推拿+针灸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黏度(CP)、免疫学(lgA,lgG,lgM)、神经缺损(NDF)、运动功能(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BG、CP、HCT、IgA、IgM、IgG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NDF、CS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中药熏蒸法联合推拿、针灸可改善中风患者血循环状态和免疫调节,促进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女性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两周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改变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减少,心电图改善:干预组93.55%,对照组70.97%。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女性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母亲孕期双酚A(BPA)暴露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方法对象源自马鞍山市出生队列,该队列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以马鞍山市4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立。采用固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1 783名孕妇首次建档时采集血清的BPA浓度,于婴幼儿2.97~28.1月龄时,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1999年版)》评估其神经行为发育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期血清BPA水平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结果孕期血清BPA检测和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评估数据完整的母子共931对。首次建档时孕妇年龄为(26.67±3.45)岁,血清BPA浓度(ng/ml)的M(P25,P75)为0.23(0.11,0.52),检出率为84.1%(783/931)。婴幼儿月龄为(13.18±5.46)月龄,男童占53.5%(498名)。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分别为(97.88±16.32)、(97.16±15.35)、(99.64±15.47)、(95.3±16.04)和(98.95±14.76)分。调整其他相关因素后,孕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识别孤独症在婴幼儿早期的行为发育特点,为早期干预赢得时机。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建立队列,记录各阶段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状况,分阶段填写适当的《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并计算得分,在儿童18个月龄时,用《CHAT-23问卷》进行孤独症行为的筛查,计算3、6、9、12个月龄儿童社会性反应得分,并根据百分位数P25P75将其划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及高分组,采用χ2方法分析18个月龄儿童的孤独症行为在各月龄不同分组中的分布情况,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2月龄内婴儿的社会性反应与18月龄孤独症行为的关联效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月龄(3个月±7 d)的婴儿1 207人,截止到18月龄,追踪到队列儿童共1 085人,筛查出孤独症行为儿童99人,检出率9.1%; 3、6、9、12月龄的低分组孤独症行为检出率依次为16.1%、13.3%、13.7%和1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月龄社会性反应得分中低分组的孤独症行为检出率均高于高分组,且各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组是发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的危险因素,3、6、9和12月龄的RR值(95%CI)分别为2.94(1.50~5.75)、3.28(1.32~8.09)、2.38(1.16~4.88)和4.90(2.08~11.49)。结论 虽然孤独症行为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在儿童12月龄内某些特定行为对ASDs具有预测作用,可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及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和6~11月龄、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纳入2 122名孕妇,从孕期开始一直随访至儿童24月龄。排除失访及抗生素用药史、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不完整的母子564对,共有1 558对母子纳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