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数理化   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实验台上,通过调节水蒸气流量使气化温度基本稳定在910℃,研究了不同氧气浓度及气化当量比对煤气组分、产气率、冷煤气效率及碳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浓度从25%增加至40%时,N2体积分数从48.82%降低至33.83%,H2从21.47%不断增加至27.59%,CH4基本不变;受水蒸气流量影响,氧气浓度高于35%时,CO体积分数降低,CO2体积分数增加;氧气浓度40%时的煤气热值为空气气化煤气热值的1.84倍,产气率随氧气浓度增加从2.35 m3/kg降至2.13 m3/kg,冷煤气效率和碳转化率不断增大;当气化当量比从0.20增加至0.29时,N2体积分数先降低后升高,H2体积分数从24.01%增加到25.46%后基本保持不变,CO和CH4持续减小,CO2不断增加,产气率由1.94 m3/kg升高到2.29 m3/kg;受水蒸气和气化当量比综合影响,冷煤气效率先增大后减小,碳转化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2.
马慧荣  李梅  徐清钢  李文光 《合成化学》2011,19(1):118-120,132
以吡咯为单体,FeCl3为氧化剂,在KNO3晶体悬浮液中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聚吡咯,其结构、形貌和电导率经IR,SEM和四探针电导率仪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钾在悬浮液中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对聚吡咯的形貌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控制硝酸钾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能够合成出具有山谷状的微纳米结构特征的聚吡咯;其电导率比本征态聚吡...  相似文献   
3.
D+CD4→CD3+D2反应的量子含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半刚体振动转子靶(semirigid vibrating rotor target)模型,利用含时波包法(TDWP method),对反应D+CD4→CD3+D2进行了量子含时动力学研究与计算.反应几率随平动能的变化图象,呈现出显著的量子共振特性.并通过对v=0时,j=0,1,2的反应几率以及j=0时,v=0,1的反应几率的计算,对该反应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循环流化床对天池木垒高碱煤进行了气化实验研究,获得了天池木垒高碱煤在循环流化床上的结渣特性及碱金属迁移规律,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床内颗粒聚团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存在形态的碱金属在煤气化过程中的迁移规律不同,水溶钠和醋酸铵溶钠在煤气化过程中以气态形式析出,不溶钠主要存在半焦中;随着气化温度升高,底渣和煤气中钠含量增加,飞灰中钠含量减少;尾部管道温度降低过程中,煤气中钠的冷凝速率明显高于钾;天池木垒高碱煤气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床内颗粒聚团,床温越高,颗粒聚团现象越明显,床温波动越大;碱金属与灰分中矿物成分及床料中SiO2反应生成黏性低温共熔物是导致颗粒聚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一种煤和两种城市污水污泥(S1和S2)及其混合物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揭示了煤和污泥在氮气中的热解特性及污泥对煤热解特性的影响。煤和污泥的热解特性参数不同,主要表现在总失重率、失重速率及挥发分析出温度区间等。煤与污泥S1混合有助于增加样品的热解总失重率,提高失重速率;污泥S1与煤的挥发分析出区间部分重合,污泥灰中含的无机物对煤的热解起到催化效果;煤和S2污泥混合后热解反应过程中无明显相互作用;煤与城市污水污泥混合物的相互作用与样品特性和混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三氯氧磷作环合剂,以双酰肼为中间体,快速有效地合成了一系列新的1,3-二[(5-芳基-1,3,4-噁二唑-2-基)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十二个目标化合物(5a-5l)和五个中间体(4c,4d,4e,4j,4k)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所确证.该方法的显著优点是简单...  相似文献   
7.
以四种不同的准东高碱煤及气化飞灰为研究对象,对高碱煤及气化飞灰中碱金属(Na、K)的赋存形态,以及不同预处理方法(低温灰化法、直接消解法、中国国标法、萃取法及氧弹燃烧法)对准东高碱煤及气化飞灰中碱金属(Na、K)含量测定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准东高碱煤中碱金属Na主要以水溶态形式存在,碱金属K主要以水不溶态形式存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准东高碱煤中碱金属(Na、K)含量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对于准东高碱煤及气化飞灰中碱金属(Na、K)含量测定,建议采用氧弹燃烧法,萃取法也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煤中碱金属Na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对揭示生物化学作用机理、药物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常数Kb是描述生物分子之间特异性相互作用最主要的参数,测定结合常数的传统方法包括平衡透析、凝胶过滤色谱和分光光度法等[1].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capillaryelectrophoresis,简称ACE)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的一个分支,在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5].与上述传统方法相比,ACE具有测定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有多…  相似文献   
9.
常温液体奶酪是一种能够在室温下贮藏3~6个月的奶酪产品。液体奶酪在经高温处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数量达到商业无菌水平,但由于液体奶酪是一种水包油的不稳定乳液体系,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由于分散相颗粒的迁移和粒径大小变化导致乳液体系容易出现聚集、絮凝、浮油及沉淀等失稳现象,从而影响产品品质,缩短产品货架期,准确判断液体奶酪的稳定性对优化其加工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液态乳制品的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加速实验后肉眼观察分层、沉淀等情况,以及动态光散射等手段,尚缺乏快速可靠以及量化的评价标准。Turbiscan多重光技术在测试流体的稳定性时,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可实时检测样品的背向散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计算出体系内部颗粒的迁移速率、沉淀层的厚度、体系的不稳定指数等参数,因此是评价流体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研究利用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技术评价乳化盐、乳化剂、稳定剂和甜味剂的添加量对常温液体奶酪稳定性影响,同时以TSI值和感官得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模型优化常温液体奶酪的最佳配方工艺条件,并分析了导致常温液体奶酪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当乳化盐添加量为0.20%,0.40%,0.60%和0.80%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4增加到12.6;当乳化剂添加量为0.80%,1.0%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95增加到3.9;当稳定剂添加量为0.7%,0.9%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9增加到1.3,而甜味剂对体系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常温液体奶酪的不稳定性指数和感官得分影响顺序为乳化盐添加量(A)>乳化剂添加量(B)>稳定剂添加量(C)。乳化盐添加量0.60%、乳化剂添加量0.60%、稳定剂添加量0.70%、甜味剂添加量5.5%时,产品品质最佳且稳定性最高,在此优化条件下,样品在37 ℃,24 h内的整体不稳定指数值为0.80,样品顶端、底端的背散射光强变化值分别为0.66和0.78,感官评分为89分。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乳化盐、乳化剂和稳定剂的用量能够很好地解决常温液体奶酪分层的问题,提高常温液体奶酪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层层自组装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聚电解质阴阳离子交替组装的层层自组装技术由于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多种生物大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固定,并通过对组装条件的控制实现多种生物功能,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表面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构建血液相容性界面、组织工程表面、药物控释涂层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