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气管切开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并对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免疫组织化学法在鼻窦真菌球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窦真菌球的主要致病菌种 ,探索组织切片中快速鉴定主要条件致病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方法。方法  2 5例鼻窦真菌球患者接受鼻窦病变清除术 ,对其组织病理标本分别进行了碘酸雪夫染色 (paraaminosalicylic ,PAS)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鼻窦真菌球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 ,其次是蝶窦。致病真菌检测 :曲霉菌感染 2 3例 (92 % ) ,白色念珠菌感染2例 (8% )。鼠抗曲霉单克隆抗体、兔抗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可以分别鉴定组织中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免疫组化和PAS染色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2 72 ,P >0 0 5 )。结论鼻窦真菌球感染以曲霉菌属多见 ,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抗原特异性强、诊断快速的特点 ,为确定鼻窦组织的真菌感染以及鉴定真菌菌属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性鼻出血的不同方法治疗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门诊及急诊工作中动脉性鼻出血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特点。方法:鼻内窥镜下以传统的前鼻孔填塞法及电热烧灼法、微波凝固法治疗动脉性鼻出血。结果:共治疗鼻腔浅部动脉出血患者693例,其中前鼻孔填塞法治疗230例,抽纱条时停止出血患者193例(83.9%),两周以内原部位又出血者35例(18.1%);电热烧灼法治疗328例患者,包括65例呈持续性血管搏动性出血,均治疗成功;微波烧灼法治疗135例,在出血点暂时闭合时施行手术成功者95例(70.4%),40例患者在活动性出血状态下以微波烧灼术治疗失败,改用电热烧灼法治疗后获成功。电热灼法和微波法治疗后2周以内,鼻出血患者原部位均无再次出血。结论:(1)传统前鼻孔填塞法为治疗动脉性鼻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宜于不易暴露的嗅裂区出血点治疗,但此法治疗时间长,患者痛苦较大,填塞术后再次出血的机会较多。(2)微波烧灼法对于活动性动脉出血点很难奏效,这与微波不能有效凝结快速流动血液有关。(3)电热灼法对静止性动脉出血点或活动性动脉出血点均能有效治疗,为最迅速和可靠的止血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下颊粘膜移植治疗前鼻孔膜性闭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颊粘膜进行前鼻孔膜性闭锁瘢痕切除后的移植修复技术。方法:对6例前鼻孔膜性闭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取口腔颊粘膜瓣,鼻内窥镜下切除前鼻孔瘢痕组织,创面缝合固定颊粘膜瓣,置入硅胶扩张管,用丝线缝合固定于鼻翼。术后1周拆线,2周取出扩张管。结果:6例患者术后随诊0.5~1.5年,术腔愈合良好无狭窄。结论:鼻内窥镜下颊粘膜移植治疗前鼻孔膜性闭锁适用于鼻阈或鼻腔粘膜部分闭锁或狭窄,组织愈合良好,不需长期扩张管压迫,对面部美观无影响,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40例鼓室成形术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Ⅲ、Ⅳ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耳研究所从1992-2000年随访的40例鼓室成形术病人,其中Ⅲ型和Ⅳ型各20例.Ⅲ型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5岁(范围11-79岁).Ⅳ型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11岁(范围12-74岁).Ⅲ型中9例有胆脂瘤.Ⅳ型中7例有胆脂瘤.20例Ⅲ型病人中4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16例采用自体-异体砧骨.20例Ⅳ型病人中10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4例采用理查德人工听骨,6例采用鲁森斯基人工听骨.所有的病人都行Ⅰ期听骨链重建.结果所有的病人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Ⅲ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5例,占75%.Ⅳ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2例,占60%.结论Ⅲ、Ⅳ型鼓室成形术都能得到较好的听力改善.  相似文献   
6.
泪囊恶性肿瘤罕见,而且早期容易误诊,其诊断和治疗及时与否对预后有明显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198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泪囊恶性肿瘤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OERP)和嗅觉通路MRI对外伤后失嗅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外伤后失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体检、T&T嗅觉检查、鼻内镜检查、OERP测试、颅脑CT和嗅觉通路MRI检查.结果 主观嗅觉测试:双侧完全失嗅20例;单侧完全失嗅,对侧嗅觉减退2例;单侧完全失嗅,对侧嗅觉正常2例.OERP测试:双侧最大嗅刺激均不能引出OERP者20例,单侧最大嗅刺激不能引出OERP者4例;单侧能引出OERP者4例,其中2例能正常引出,另2例OERP幅值下降且潜伏期延长.氨气刺激均能引出鼻内三叉神经化学感受事件相关电位.嗅路MRI检查:嗅球损伤24例次(100%),额叶直回损伤22例次(91.7%),额叶眶回损伤16例次(67%),远端嗅束和颞叶损伤各2例次(8%).结论 OERP能对外伤后嗅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客观整体评估;嗅路MRI能对外伤后失嗅的损伤部位、程度进行客观、精确的评估.两者结合能对嗅觉功能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修复术及非喉返神经修复术这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 ①单侧声带麻痹21例, 其中采用喉返神经修复术(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神经与喉返神经吻合术、颈袢神经肌肉蒂环杓侧肌移植术)15例, 采用非喉返神经修复术(声带自体脂肪注射术、自体软骨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6例;②双侧声带麻痹16例, 其中采用喉返神经修复术(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神经肌肉蒂环杓后肌移植术)6例, 采用非喉返神经修复术(声带外移术、内镜下杓状软骨切除术)10例。治疗前后以电子喉镜、频闪喉镜、声音评估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①单侧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中喉返神经修复组15例, 术后术侧声带活动不同程度改善, 发音时声带突明显内收, 声带振动及黏膜波均恢复对称性, 声门闭合良好, 手术前后的最大声时为(5.51±1.05)s和(12.10±1.41)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喉返神经修复术术后声带均不同程度内移, 声嘶症状改善, 但声带均无运动, 手术前后的最大声时为(5.47±0.45)s和(11.83±1.47)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修复组和非神经修复组术后最大声时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双侧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中喉返神经修复术6例中, 术后呼吸困难缓解及声带外展部分恢复4例;非神经修复术10例术后呼吸困难改善;神经修复组术后拔管率为66.7%, 非神经修复组术后拔管率为100%;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术后拔管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侧声带麻痹, 喉返神经修复术及非喉返神经修复术疗效相当, 前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对于双侧声带麻痹, 非喉返神经修复术疗效更佳, 但喉返神经修复术不影响患者的发音功能。选择喉返神经修复术或非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声带麻痹, 需要医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患者的身体状况及需求, 作出慎重的决定, 以取得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一期鼻功能性整复的可能性、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37例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患者,一期行鼻中隔矫正、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鼻甲手术、歪鼻矫正等。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外鼻形状,并测量术后偏离值。术后3个月对慢性鼻及鼻窦炎症状行主观评分和内镜下评分,评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7例歪鼻患者,术前偏离值为(6.64±2.21)mm,术后偏离值为(2.04±0.97)mm,手术前、后偏离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6.374,P〈0.001),其中歪鼻治愈率83.8%(31/37)、有效率16.2%(6/37)。慢性鼻及鼻窦炎治愈率为95.4%,手术前、后急性鼻窦炎复发、嗅觉、鼻腔通气、鼻腔分泌物、头痛、总体症状改善6项评分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一期鼻功能性整复,一次手术同时完成鼻功能重建及外形矫正,符合现代鼻外科学发展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改进翼管神经切断术,探讨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对1999年11月--2001年7月接受鼻后上神经、筛前神经及下鼻甲联合电灼术,并完成1--1.5a随访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38例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喷嚏86.8%,流涕81.6%,鼻塞100%。无术中严重出血及术后眼干、视力下降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鼻后上神经和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简便、微创、疗效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