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科学   186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nder the rapidly warming climate in the Arctic and high mountain areas, permafrost is thawing, leading to various hazards at a global scale. One common permafrost hazard termed retrogressive thaw slump(RTS) occurs extensively in ice-rich permafrost areas.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ve features of RTSs in a changing climate is crucial to assessing the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To this end, we used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  相似文献   
2.
Average pulse profiles of pulsar signal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bispectrum tech-niqu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nonlinear phase couplings between the two frequency axes of the bispectrum charts, which indicate nonlinear factors in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pulsar signals. Bispectra can be used as feature vectors of pulsar signals because of their being translation invariant. A one-dimension selected line spectrum algorithm for ex-tracting pulsar signal characteristic is proposed. Compared with selected bispectra, the pro-posed selected line spectra have the maximum interclass separability measurem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whole one-dimension feature vector. Recognition experiments on several pulsar signals received at several frequency band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lected line spectrum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extracting pulsar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 good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3.
鲁南地区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了华北平原地区十个地震的3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鲁南地区烈度衰减的经验公式: I=2.429+1.499M-1.3911n(R+11) 根据上式,并参照美国西部烈度和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按胡聿贤等建议的方法,估算得鲁南地区基岩加速度衰减公式: Ina=6.623 + 0.529M-1.4681n(R+11) 式中a为加速度,单位厘米/秒~2,M为震级,R为距离,单位公里。  相似文献   
4.
黄海、东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P波初动方向数据,测定了东海、黄海及邻区18个中、小地震的断层面解,结合其他作者所作的周围地区有关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作者以前所作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采用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推断了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方向是大陆应力轨迹线向板块边界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5.
6.
    
The remnant magnetism in the crust of Martian southern highl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gnetic sources at an average depth of ~32 km.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magnetization of Martian crust via 1-D parameterized model for the stagnant-lid mantle convection. According to our model, the magnetization of Martian crust is likely to take place in the top-down manner during 4.1–3.7 Ga. To reproduce the average depth of magnetic sources below the southern highland, magnetite and Mg-ferrite are...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应用地震应变能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水平.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将地震资料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应变场与GPS测量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说明了两种结果存在着统一性,从而显示出活动地块运动变形与强震活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天体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蒙古国及邻区M≥3.5的地震目录,研究了中蒙弧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相对应,研究区地震总体分布大致以107°E为界,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7级以上的强震集中于贝加尔湖、萨彦、阿尔泰以及天山地区,107°E以东,除纬度40°线附近(燕山地震带)地震较集中且强度大之外,其它地区地震稀少,强度也低.通过断层的野外调查和本地区震源机制解,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成因.研究区大部份地震都是走滑型断层活动的地震.逆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天山地区和中蒙边境一带的阿尔泰山地区,正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裂谷带,走滑兼倾滑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地区.研究区域内的大部份地区主压应力轴(P)的倾角都小于30°,为水平或近水平的构造应力场,自西向东主压应力轴的走向从近南-北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南西方向.断层的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表明,中蒙弧地区主要来自西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的碰撞挤压,通过青藏高原传递到本区,来自东面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已较微弱,这是研究区地震活动西强东弱、8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西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Haskell的3源辐射谱模型,加上介质非弹性吸收项,几何扩散项和自由面放大效应,推演出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表达式。据此,建议一种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用Morgan Hill和Imperial Valley两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资料,单震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建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是合理的。与Joyner和Boore所用的衰减模型相比较,剩余标准差可减少0.1——0.2。本文所考虑的震源破裂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分别用于不同断层类型的地震,如单侧和双侧走滑型地震及倾滑型地震,分别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文章最后给出了美国西部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的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地震——一次破坏性的中源地震h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汪素云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92,14(2):137-143
本文对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 mb=6.0,烈度为Ⅶ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中源地震,深度为90km,微观震中为36.4N,76.9E;而宏观震中则位于其北约90km 处(37.3N,76.9E).中源地震造成Ⅶ度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尚属首例.文中还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指出了逆断层型的断层活动.结合周围地震地质背景讨论了该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可能关系.本文结果指出,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应对某些特殊部位的中源地震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