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生物科学   14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粱蚜灰色灾变长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汝霖  周安定 《昆虫知识》1994,31(6):327-329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灾变预测理论建立了吕梁地区高粱蚜发生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前核心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清  张菁 《病毒学报》1994,10(1):63-67
  相似文献   
3.
稀土元素在生物领域内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稀土的生物效应和稀土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稀土元素的生物效应,主要集中在动物和医学领域.由于稀土元素的离子半径及化学性质和钙离子很相似,因此在研究稀土的生物效应时,对稀土离子与钙离子的关系颇为重视.稀土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工具,在许多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克服了一些因其它方法的局限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简化了其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凤丹丹皮酚抗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钢管法、滤纸法、挖孔法对凤丹丹皮酚的抗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凤丹丹皮酚对黄色八叠球菌、福氏知杆菌、枯草芽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五种供试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黄色八叠球菌最为敏感;三种方法中挖孔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棉蚜性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惠燕  汪世泽 《昆虫知识》1994,31(3):145-148
调查了棉蚜性蚜的种群动态,对性母、性雄、性雌内外生殖系统进行了研究、观察、解剖与描述,并对性雌产卵习性、产卵量以及交配习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性蚜产生的生态条件及性雄、性雌性别决定先后次序和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动物行为是个体与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出的动态反应。动物的行为特征对其适合度以及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关于鸟类行为特征对扩散以及分布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cinereus)这两种生活史策略相似、分布范围差异显著的雀形目鸟类为例,采用经典新环境测试法对两物种探索性、活跃性、冒险性三种行为进行比较。Mann-Whitney U-test结果显示,大山雀的探索性(Z =﹣2.582,P < 0.01)、活跃性(Z =﹣5.148,P < 0.001)、冒险性(Z =﹣2.046,P < 0.05)得分均显著高于杂色山雀,证明广域分布的大山雀探索性、活跃性及冒险性明显强于狭域分布的杂色山雀。我们由此猜想鸟类行为特征可能会与种群的分布范围相关;通过对鸟类行为特征的探究或许可以间接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种群的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 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8.
We recently reported that the p12 subunit of human DNA polymerase δ (Pol δ4) is degraded by CRL4Cdt2 which regulates the licensing factor Cdt1 and p21WAF1 during the G1 to S transition. Presently, we performed multiparameter laser scanning cytometric analyses of changes in levels of p12, Cdt1 and p21WAF1, detected immunocytochemically in individual cells, vis-à-vis the initiation and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 The latter was assessed by pulse-labeling A549 cells with the DNA precursor ethynyl-2′-deoxyribose (EdU). The loss of p12 preceded the initiation of DNA replication and essentially all cells incorporating EdU were p12 negativ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 and transition to G2 phase coincided with the re-appearance and rapid rise of p12 levels. Similar to p12 a decline of p21WAF1 and Cdt1 was seen at the end of G1 phase and all DNA replicating cells were p21WAF1 and Cdt1 negative. The loss of p21WAF1 preceded that of Cdt1 and p12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atter coincided with the onset of DNA replication. Loss of p12 leads to conversion of Pol δ4 to its trimeric form, Pol δ3, so that the resul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to the notion that Pol δ3 is engaged in DNA replication during unperturbed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S phase of cell cycle. Also assessed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EdU incorporation, likely reflecting the rate of DNA replication in individual cells, and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of positive biomarkers of replication cyclin A, PCNA and Ki-67 in these cells. Of interest was the observation of stronger correlation between EdU incorpo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PCNA (r = 0.73) than expression of cyclin A (r = 0.47) or Ki-67 (r = 0.47).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中国长白山的鳞虫兆属 Tom ocerus 1新种:长白山鳞虫兆 T. changbaisha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68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 INSPAN)方法,对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TW 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13类型;(2)样方的DCA排序及样方和优势种的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CCA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和土壤深度变化,沿CCA第一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枯枝落叶层越厚和土壤越深;第二轴与海拔高度和坡度成正相关,而与土壤紧实度成负相关。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3)与DCA相比,CCA的排序轴更有利于生态意义的解释,后者能同时反映样方间在种类组成上及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表现在排序图中样方较集中,群落间的界线变得较模糊,因此如果排序同分类结合使用,DCA的效果要好于CCA。(4)TW INSPAN分类与DCA和CCA排序的结果,同时表明了该地区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