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生物科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冉家路口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干流的第Ⅲ级基座阶地底部,石制品经过了短距离的搬运和扰动。2001年进行的第2次发掘揭露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68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全部就地选取河滩砾石,以锤击法生产石片。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砍砸器和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其它有凹缺器、薄刃斧、手镐、两面器和石球等;石器毛坯以石片为主,占80.5%;石器采用锤击法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另外有少数错向和双面加工,器型比较稳定;石器类型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同时呈现较强的石片工业特点。地貌对比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冉家路口遗址的时代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相似文献   
2.
百色六怀山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第四级基座阶地。2005年10—1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出土石制品136件,砾石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砾石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第1地点古人类用火证据是该遗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同类遗存中最早的记录及其分析论证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但随着少数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争议,其后开展的埋藏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又得出进一步否定的结论。但周口店遗址的洞穴地层十分复杂,目前残存的堆积与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状态有重大差别,与当初大规模发掘时见证的遗物遗迹的分布与埋藏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层做局部有限的采样分析并不足以推翻以前的系统性研究结论,何况很多否定性的意见源自学术理论思潮的转变和缺乏具体分析的常规性推理。从以前的发掘记录和各种分析结果看,周口店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证据,这些证据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验证和支持的。2009年以来在遗址开展的新的发掘与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具有结构的火塘、烧骨、石灰化的灰岩块等原地用火产生的遗物与遗迹,对相关材料的现代科技分析进一步确定这些遗存的人类用火性质。这样,遗址上文化层的用火证据变得明确无误,相关争议终可尘埃落定。对于下部地层中的用火证据,尚需做同样的发掘、分析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锋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4,33(4):510-521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及其行为的演化与扩散是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对水洞沟第2地点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组织和象征行为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于不同的文化层揭示出了不同的创新行为,它们分别预示了不同的演化意义。距今4~2万年间中国北方连续发展的石片石器技术系统从人类行为角度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假说,在此理论背景下,探求中国古人类的行为创新需要关注人类行为的演化历程,进而总结创新表现,而非将总结自欧非等地区的现代行为清单与中国的考古学材料简单比对,进而讨论行为的现代与否。现代人出现后中国古人类行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行为变异性及不同适应策略产生的原因,而非将一系列的特征总称为现代行为;同时提醒学者们不应以总结自旧大陆西部的现代行为清单衡量和定性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的生物学属性和社会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中石核的形态和技术分析显示, 至少存在三种剥片技术。一是简单锤击剥片, 以简单石核、多台面石核为代表; 二是系统剥片,以漏斗型石核、盘状石核、交互打击石核和扁脸石为代表; 三为细石器技术, 以细石核为代表。在锤击剥片过程中, 至少有三种剥片方式存在于二道沟地点的石核上, 即单向打片、交互打片和多向打片。  相似文献   
6.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相似文献   
7.
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藏。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在整个地层发育期内该地区是以麻黄属+藜科+霸王属+蒿属+禾本科组合为主的植被类型,为气候比较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在SDG12地点文化层堆积时期,气候相对暖湿,附近尚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榆、栎、桦等温带落叶阔叶乔木,为稀树荒漠草原环境。SDG12地点的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对了解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  相似文献   
8.
李锋  陈福友  李罡  王山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5,34(2):180-191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4.3~2.3万年间。徐家城遗址的拼合分析显示,4B、4C层剥片与石器加工行为是石制品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存在遗址使用时古人类对石制品位置改变的行为;4A层石制品零散分布可能反映了此时遗址处于古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遗址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核剥片序列主要以转向为主,古人类对石料进行单层或多层开发;同时部分石器破碎后古人类可能对其进行再利用。平面分布显示发掘区内可能存在两个相对集中的剥片区域,并且古人类在同一区域剥片和加工石器。然因遗址石制品原料性质、发掘面积等局限性,拼合分析的优势并未在此项研究中尽现。今后此类研究应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多方面信息解释遗址形成过程、石器技术及遗址空间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家镇旧石器遗址1998年出土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家镇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第Ⅲ级基座阶地内。1995年和1998年经过两次发掘,揭露面积456m2,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其中1998年在B区发掘出土石制品71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运用锤击法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石核和完整石片,砍砸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冉家路口遗址同时,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9月 9日— 1 2日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山西省吉县文物管理所协办的“柿子滩·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吉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郑州市考古研究所、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临汾市文物局、吉县文化局、吉县文管所、乡宁县文管所以及丁村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