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7篇
生物科学   1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岭太白山4类森林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分布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玲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2004,12(1):131-136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了解种子生态学对于发展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具有关键性作用。土壤种子库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植被的潜在更新能力。本文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试验 ,从 2 4 0份土样中 ,采用物理方法挑选土壤中的种子进行分类统计 ,研究了秦岭太白山南坡的锐齿槲栎 (Quercusalienavar.acuteserrata)林、糙皮桦 (Betulautilis)林、巴山冷杉 (Abiesfargesii)林、太白红杉 (Larixpotaniniivar .chinensis)林 4类森林的土壤种子库分布状况 ,了解土壤种子库储量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4类森林中 ,糙皮桦林的土壤种子库总储量最大 ,为 1.77× 10 4ind ./m2 ;太白红杉林的土壤种子库总储量最小 ,为 1.74 2× 10 3 ind ./m2 。种子的特性对于土壤种子库储量有较大的影响。 (2 ) 4类森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为枯落物层 >腐殖质层 >心土层 ;锐齿槲栎林土壤种子库中物种种类最多 ,有 5 0种 ;阔叶林中潜在的群落优势度为多个种群分配 ,而针叶林的种子库中优势种较少 ;巴山冷杉林种子库群落均匀度大于其他 3种林地的。 (3)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储量与种子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用种子密度来表示种子库的大小特征 ,考虑了土壤性质等对种子库的影响 ,比用种子储量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青冈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我国水青冈属(FagusL.)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和1∶100万地形图资料,利用Krige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分布较广的4种水青冈,即长柄水青冈(F.longipetiolataSeem.etDiels)、亮叶水青冈(F.lucidaRehd.etWils.)、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Seem.)和巴山水青冈(F.bashanicaYang)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青冈属植物显示出南北变化较小、东西变化显著,一些区域出现较周围地区较高或较低分布的“岛屿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我国的地形特征以及水青冈的生态特性等有关。沿不同经向剖面,分析水青冈的分布高度与地形平均高度之间的关系显示,随地形高度的增加,水青冈分布上限的高度也逐渐增加,其趋势可用对数或直线拟合,但不同种对地形高度变化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些结果不仅从较大尺度上定量说明了我国水青冈分布高度的山体效应现象,也揭示了物种间山体效应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全球200:确定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研究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全球200”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立的旨在拯救地球上急剧损失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清单,是确定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全球200”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在应用中存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全球200”中涉及到中国的部分以及它们与中国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覆盖动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SS/TM影像和1∶250 000 高程数据分析了1978~2001年北京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类型及植被变化的影响,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将研究区遥感影像分为不同海拔段,分别建立标志进行解译。通过转移概率矩阵计算、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GIS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 1978~2001年间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和低海拔、小坡度的平缓地区,表现为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变;高海拔地区主要为天然植被所覆盖,土地覆盖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灌丛向林地的转变。2) 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及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减少,林地和灌丛逐渐增加。坡向对植被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范围的群落调查 ,研究高原的两种主要草地群落类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 :(1)在 5 0个样地 2 5 0个 1m× 1m的样方中 ,共出现 2 6 7种植物 ,其中高寒草甸179种 ,高寒草原 135种。在高寒草甸 ,1m2 样方内物种数最多为 32种 ,最少的仅为 3种 ;在高寒草原 ,物种数最多为 18种 /m2 ,最少的仅为 2种 /m2 。 (2 )物种丰富度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对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逐步回归 ,发现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季降水和温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3)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布于北美东部的8种温带落叶树种为研究材料,应用反映热量和降水状况的11个变量为气候指标,用标准差分析方法分析了这8个树种的分布北界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使用的气候指标中,同一树种不同地点的温暖指数或年生物温度的标准差最小,说明积温是限制这些树种向北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寒冷指数随着年较差的增加而增加,温暖指数随着水热综合指数的增加表现出减小的趋势.表明,除了生长季节的积温之外,降水和大陆性等气候条件对温带树种向北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期编制的《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规范为《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提供了标准和指南。但在后续研编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 该文主要就《中国植被志》研编中的“植被类型”及志书卷册划分、中低级植被分类单元群落数量特征的记述以及文献记载的群落类型的收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并对植被分类方法做了进一步说明。这些补充和修订内容与前期的技术规范共同成为《中国植被志》研编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6月 5日 ,随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成立 ,北京大学生态学系也宣告成立 ,成为国内大学中首批从事各类生态学专门人才培养和生态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机构。北京大学生态学系的前身是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生态学教研室。本系现有在编教员 7人 ,海内外兼职教员 5人 ,退休返聘人员 3人 ,其中教授 7人 ,副教授 6人 ,讲师 2人。近年来 ,在“985工程”、“2 1 1工程”和“理科基地”建设项目的资助下 ,本系先后购置 30 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完成了生态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具备孢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人工气候可控试验、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季节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阐明不同季节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NPP变化机制。本文使用1982-1999年间的AVHRR/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资料,结合植被分布图和土壤质地图,利用生态过程模型,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及其地理分异。结果表明,在1982-1999年的18年间,4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NPP的增加主要由生长季节的提前所致。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林灌丛,温带草原及草甸,稀树草原、高寒植被,荒漠以及人工植被NPP的增加主要来自生长季生长加速的贡献。从区域分布看,在四季中春季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域;夏季NPP增量最大的地区包括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四川盆地,雷州半岛,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江南山地东部;而秋季植被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有云南高原-西藏东部和呼伦湖的周围等地区。不同植被和地理区域NPP的这些响应方式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