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生物科学   2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cMNPV ORF9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P78/83,该蛋白在宿主细胞内以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两种形式存在,能够与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序列分析表明其具有与WASP蛋白类似的结构,推测可能在病毒粒子的包装、运输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P78/83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重组AcMNP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重组病毒感染Sf21细胞12h后绿色荧光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质中,24h及以后绿色荧光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感染试验表明,超表达P78/83对病毒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是杆状病毒的非必需基因 ,是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在杆状病毒复制晚期表达产生几丁质酶 ,该酶N端具信号肽 ,中部是酶的活性区 ,C端是酶的内质网结合区。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同时具有内切和外切几丁质酶活性 ,主要功能是水解昆虫体内的组成型几丁质。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对于虫体液化是必需的 ,同时它还是原组织蛋白酶 (pro V Cath)的分子伴侣 ,并与病毒侵染机制相关联。杆状病毒的几丁质酶基因与细菌的几丁质酶基因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3.
探讨利用RAPD技术对昆虫离体培养进行快速鉴定的可能性。实验中所选用的细胞材料是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细胞株Hz-AM3(简称Hz)、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细胞株BIT-TN5B1-4(简称5B1)、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巢细胞株SL1,利用RAPD技术找出三种细胞的差异条带,从而证明RAPD技术在昆虫离体细胞的快速鉴定中很有前景。  相似文献   
4.
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5.
泛素化途径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蕊  余泽华 《生命科学》2003,15(3):147-150
泛素化途径(the ubiquitin pathway)是一种有高度选择性的蛋白水解途径,是细胞周期调控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依赖SCF(skp-cullin-F-boxprotein)和APC/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or cyclosome)的两种泛素化途径对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调控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细胞分级抽提结合整装细胞电镜制样技术,分别在两种昆虫细胞:斜纹夜蛾(SL)细胞;甜菜夜蛾(SE)细胞中显示了一个精细的中等纤维网络结构,纤维自胞核发出,排列错综复杂,其单丝清晰可见,直径约为8~10nm;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角蛋白抗体在两种细胞中均能显示出清晰的荧光纤维网络,而且荧光纤维的分布有所不同;用角蛋白抗体对这两种细胞全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实验,均可显示49KD,68KD的两个主要多肽条带,说明这两种昆虫细胞中等纤维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泛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杆状病毒和痘病毒是目前已知唯一编码泛素基因的病毒.通过PCR方法,克隆了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泛素基因(Ubiquitin,Ubi).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全长252bp,编码83个氨基酸残基,预计分子量为9.24kDa.将泛素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重组质粒pET-Ubi,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His-tag抗体检测目的蛋白,Westen-blot实验证明所表达的蛋白是带有His-tag的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改变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NI-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鉴定为单一条带,同时用提纯蛋白制备了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余泽华,刘冬连,陈曲侯(华中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所)自Grace(196)首次建立天蚕蛾(Anther-aeaeucalypti)的四个细胞系以来[1],昆虫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离体培养的细胞为研究昆虫病原物,病原物的增殖,以及利用这些病原物作为杀虫剂提供了理想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用选择性抽提方法和整装细胞电镜技术观察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的Tn5B1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体系,发现感染早期病毒的复制过程未对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形态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而感染晚期多角体的装配在核骨架网络中进行.以ie-1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为探针,点杂交分析基因转录活性与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无论是正具转录活性的ie-1基因还是不具转录活性的多角体蛋白基因都可紧密结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骨架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形态结构、生物活性、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结构多肽等方面对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VHA_(273)多粒包埋型原毒株及其单粒包埋型克隆株H_9进行了比较研究。它们对中国棉铃虫三龄初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2.987×10~4 PIBs/mL和1.647×10~4 PIBs/mL;当感染剂量为2×10~7 PIBs/mL时,其LT_(50)值分别是4.866d和4.797d。两个毒株的生物活性差别不大。经SDS-PAGE分析,两毒株结构多肽图谱带型相差较大。两毒株基因组经EcoR Ⅰ,BamH Ⅰ,Hind Ⅲ和Xba Ⅰ消化后,得到的内切酶图谱表现为两毒株间有差别。这些差异的发现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揭示多粒包埋病毒和单粒包埋病毒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