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10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稻秆潜蝇自然种群死亡率最高在卵孵和初孵幼虫的侵入期,其次在化蛹至成虫羽化阶段。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食料、肥水管理和天敌等。成虫产卵盛期至卵孵初期为防治适期,防治药剂有呋喃丹、甲基异柳磷、三唑磷、氧乐果等。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 + 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0.7551X。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水平以损失率表示为2.0%~2.5%,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指标为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2~3头/m2,该指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研究了中华稻蝗发生动态与危害损失。结果表明,中华稻蝗在浙江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早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水稻分蘖期接入虫量10~50头/m2,叶被害率为52.61%~78.81%,叶被害指数为14.51~25.00,产量损失率为2.31%~27.42%,孕穗至破口期接入虫量1~17头/m2,叶被害率为56.63%~88.00%,叶被害指数为14.69~31.32,产量损失率为1.28%~32.74%,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危害程度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建立了危害损失关系式。水稻叶片受害、光合能力减弱、幼穗分化不良、实粒减少、秕谷增加和粒重下降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模拟测试表明,随着水稻受害生育期推迟损失增大,且分蘖期危害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5%~3.0%;2~3龄蝗蝻为防治适期,氟虫腈、三唑磷等有较好防治效果。提出水稻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期防治指标分别为10头/m2和5头/m2。  相似文献   
4.
水稻穗期灰飞虱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灰飞虱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结果表明,在浙江北部稻区,灰飞虱年发生5~6代,9月下旬至10月为全年种群数量高峰,也是为害晚粳稻穗严重期;随着水稻穗期虫口密度上升,产量损失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受害稻穗粒重下降,空秕率上升,是导致水稻减产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建立了为害损失关系式,拟订经济允许水平,综合提出水稻穗期灰飞虱防治指标为水稻齐穗后7~14d为防治适期,每穗灰飞虱成、若虫密度3~5头。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浙江嘉兴各县区及湖州等10个地区的越冬代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存在差异;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毒率也不同。高龄若虫的传毒率明显高于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且3种虫态传毒率之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多年系统调查和应用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蛾量与测报灯的诱蛾效果相当或略高,且诱蛾量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在1年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可在实际测报中应用。性诱、灯诱、田间虫量剥查结合,将明显提高水稻二化螟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7.
连作晚稻三化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三化螟幼虫在晚梗稻分蘖、圆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为害株数、为害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有密切关系,为害丛、株增长呈S型曲线。分蘖期、孕穗—破口期引起丛、株为害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显著相关,每个卵块损失稻谷分别为59.11±2.99g、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130—150块/666.7m~2,孕穗—破口期100—120块/666.7m~2;防治指标:分蘖期100—110块/666.7m~2,为害团50—60个/666.7m~2,丛为害率2.0%—3.0%,株为害率1.0%—1.5%。  相似文献   
8.
农田黑线姬鼠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 ̄1995年10年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浙江农田优势种,每年4 ̄5月和9 ̄10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冬前冬后密度基数,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力,温度,降水,天敌和药剂防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及预测的依据。根据害鼠密度与稻麦为类损失率及经济允许水平,提出主害期控制的鼠密度指标为:大小麦2.7% ̄4.4%,早稻4.6% ̄6.7%,晚稻6.9% ̄8.4%,防治指标为  相似文献   
9.
草莓叶螨是保护地栽培草莓的重要害虫,研究其发生消长动态与监测防控技术,对于有效控制虫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点监测和调查试验,探明了草莓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和影响发生因子,制定了草莓叶螨的预测预报方法,确定了种苗带螨基数调查、虫情系统监测、大田虫情普查、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记载等调查项目与方法,提出了发生为害程度的预测方法,集成了农业、生物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已在生产上示范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70%吡虫啉WDG防治杭白菊蚜虫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控制杭白菊上蚜虫危害,进行安全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来优化70%吡虫啉WDG防治蚜虫的应用技术。结果表明,70%吡虫啉WDG对不同品种杭白菊(‘金菊2号’、‘小黄菊’、‘早小洋菊’、‘异种大白菊’、‘麻城福田白菊’)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浙江和湖北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吡虫啉WDG对菊花上的棉蚜、桃蚜、菊小管蚜等蚜虫具有很好速效性和持效性的防治效果;使用量为52.5ga.i./hm2时,喷雾1天后的校正防效即可达70%以上,喷雾3天后的防效达85%以上,喷雾7天后的防效达90%以上,喷雾14天后的防效仍维持在80%以上,且没有观察到对杭白菊和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70%吡虫啉WDG适宜在杭白菊上登记防治蚜虫,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