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将胡桃楸次生林划分为上、中、下3个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上、中、下3个林层平均树高分别为14.86~17.02、11.18~12.77 m和7.33~8.01 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层树高间差异极显著,分层效果较好。上林层为林分蓄积量主要贡献层,占林分总蓄积量61.86%~78.7%;其次为中林层,下林层最少。各林层径级分布曲线不同,下林层径级分布呈反“J”曲线,中林层呈左偏单峰曲线,上林层为多峰曲线。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的过渡状态,3块标准地上、中林层的混交度平均值分别为0.512、0.574,为中度混交,下林层平均混交度为0.671,接近强度混交,各林层平均混交度表现为随垂直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标准地1和标准地3为聚集分布,标准地2属于随机分布。随林层垂直高度的降低,林分聚集度和竞争指数均有所增加。从林分的垂直结构判断胡桃楸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其未来的演替方向可能为以落叶松和胡桃楸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者以胡桃楸、蒙古栎和花曲柳为优势种的阔叶混交林,下林层的更新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其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72株不同林龄的蒙古栎解析木数据构建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orf方程拟合胸径和材积生长效果最好,Gompertz方程拟合树高生长效果最好,R2值分别为0.8810、0.8233和0.9025,使用未参加建模的解析木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t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枣粮间作模式下对间作作物的物质积累及产量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玉米品种先育335、高粱品种沈杂5号为试材,分别对其在出苗后45、60、75、90 d和105 d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茎粗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枣粮间作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分别在ZY4和ZG8模式下粮食产量最高;高粱在各生育时期内的光合速率均高于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内差异较小,相对玉米可适当密植;在ZY4和ZG8的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高,为高产量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穗数和粒重受密度影响较大,穗粒数影响较小,ZY4和ZG8模式下枣树、玉米、高粱三者配置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优化日本落叶松SRAP-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日本落叶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模板DNA、Mg2+、dNTPs、引物、Taq酶浓度五因素在四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PCR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PCR反应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模板DNA影响最大;筛选得到日本落叶松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模板DNA浓度为120ng·20μL-1,dNTPs的浓度为0.15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Mg2+浓度为1.5mmol·L-1,Taq酶浓度为0.SU·2μL-1.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对日本落叶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枣粮间作模式下对间作作物的物质积累及产量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玉米品种先育335、高粱品种沈杂5号为试材,分别对其在出苗后45、60、75、90 d和105 d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茎粗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枣粮间作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分别在ZY4和ZG8模式下粮食产量最高;高粱在各生育时期内的光合速率均高于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内差异较小,相对玉米可适当密植;在ZY4和ZG8的模式下玉米和高粱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高,为高产量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穗数和粒重受密度影响较大,穗粒数影响较小,ZY4和ZG8模式下枣树、玉米、高粱三者配置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植物自身特性的分析,结合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理解,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应具有的功能.结合尺度以及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总结归纳出城市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的部分功能与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宽甸县振江富阳林场选择立地条件较好、林木分布均匀的近熟天然次生林,设置标准地,进行全透光(100%)、中度透光(32%)、强度透光(55%)和对照(未采伐,0%)的透光抚育试验,分析不同透光强度短期内(伐后4年)对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全透光抚育在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最大...  相似文献   
8.
林分结构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林分结构与林下更新幼苗之间的关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拟合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对蒙古栎天然更新的影响。 结果 (1)林分断面积对更新幼苗密度影响显著,随林分断面积的增加,幼苗密度呈增加趋势,当断面积达到31 m2·hm−2,幼苗密度增加逐渐放缓;(2)林分断面积与幼苗基径和苗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3)林分竞争指数和密集度均与幼苗密度之间存在典型的抛物线关系,与密集度相比,竞争指数对幼苗密度的影响更显著;(4)林分空间结构对更新幼苗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林分的混交度越大,垂直结构越复杂,更新幼苗的种类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越高。(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分断面积、竞争指数和密集度是影响蒙古栎林更新幼苗密度的主要因子。 结论 人工促进蒙古栎林天然更新,改善林下物种多样性,可通过调控林分断面积、竞争指数和密集度的经营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蒙古栎是东北林区的主要次生林树种.为筛选适合辽宁地区优良种源,以收集的12个蒙古栎种源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蒙古栎不同种源的苗高16.77~37.60 cm,地径0.25~0.42 cm,方差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为优良种源选择提供了可能.按照20%的入选率,筛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5 cm)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①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乔木树种共30种,隶属于14科21属,其中蒙古栎、元宝槭、花曲柳、假色槭和紫椴为优势树种。更新苗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字型分布,Ⅰ级(H<30 cm)和Ⅱ级(30 cm≤H<60 cm)幼苗数量较多,占更新苗总数的60.20%;幼树数量较少,Ⅹ级(270 cm≤H<300 cm)幼树密度仅为Ⅰ级幼苗的1.91%。实生苗数量为萌生苗的38倍。②幼苗密度与林冠开阔度、林下总光合辐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