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8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分析及转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野生稻对江陵691。PXO61和T7174三个白叶枯致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及转育效应。普通野生稻2号与四个栽培稻杂交组合F2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普通野生稻2号带有三对相互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一对同时支配对供试三菌系的抗性,并且与显基因Xa-4和Xa-7非等位,与稳性基因xa-5及xa-c独立遗传;另两对则分别只控制对江陵691和T7174之一的抗性,利用杂种胚和F1幼穗培养  相似文献   
2.
干燥处理对野生稻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和某些生化指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种野生稻愈伤组织进行了干燥处理,其中3种野生稻绿苗分化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干燥处理的愈僵组织中吲哚乙酸,水溶性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升高。干燥处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愈伤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来降低IAA含量,从而促使野生稻绿苗分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具有栽培稻可利用的多种优良农艺性状,多年来,科学工作者对野生稻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就野生稻的遗传基础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对离体培养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舒理慧 《科学通报》1982,27(14):882-882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器官组织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在离体培养中去分化和再分化能力是否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报道。我们研究这一差异的目的是在理论上为提高小麦组织培养的诱导率与分化率提供依据;在实践上加快优良材料的无性繁殖系的繁殖。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倍性的幼穗在离体培养中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理慧 《科学通报》1985,30(3):221-221
幼穗发育是水稻一生中包含的形态结构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呈现出一系列形态与生理的变化。不同倍性的水稻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离体培养的反应,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了同源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与异源三倍体诱导率与分化率的差异,以便推动无性繁殖系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自行研制的微量热装置测定了稻种萌发的全热谱,由此得到了稻种萌发各产热阶段的热数据,并对不同谱线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两个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抗源来自药用野生稻(Oryza offcinalis Wall)的抗褐飞虱品系B5为父本,与感虫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随机选取167个F2单株构成定位群体。运用RFLP技术,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于第3和第4染色体找到与抗褐飞虱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构建了连锁标记附近区域的RFLP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两个抗位点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将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分别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与已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位点相比较,表明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是新的抗性位点。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的发现和分子标记的建立,为水稻抗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褐飞虱基因克隆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