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神经侵袭是肿瘤通过神经扩散与转移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与复发、转移、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嗜神经侵袭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不同解剖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嗜神经发生率各不相同,故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嗜神经侵袭的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无针对神经侵犯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头颈部肿瘤嗜神经侵袭的治疗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嗜神经侵袭的临床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 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 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相似文献   
3.
一位少妇被家人搀人诊室,病人呈现一种痛苦面容,全身处于消瘦衰竭的状态。经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得知病人1年前患晚期结肠癌,虽经手术切除,但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已经穿透整个肠壁,腹腔淋巴结有广泛转移。术后虽然经过近一年的全身化疗,花费了十几万元,但治疗过程中依然出现了盆腔复发,其复发病灶如胎  相似文献   
4.
女性生殖系统发生多原发癌的文献报告较多.而妇科癌症在治愈后发生第二原发癌的文献报告不多.现报告我院自1995年收治的5例妇科癌症治愈后发生第二原发癌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解剖学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剂量学分布的影响,客观评价放疗重新修改物理计划的必要性.方法搜集12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进行相关临床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疗前常规螺旋CT扫描,由临床医生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IMRT计划完成后再次螺旋CT扫描校正治疗中心,开始治疗后的每周按治疗中心重复进行螺旋CT扫描,然后将获取的CT图像和原计划CT图像融合.首先在系统融合界面就变化的PTV1及正常器官(腮腺、轮廓)进行重新修改,并计算出靶区及正常器官体积变化范围,从中寻找再次计划的最佳时间段.其次按照首次计划条件在重新修改的靶区上再次计算,得出靶区及正常器官剂量学参数后与首次计划对比观察其变化.结果 IMRT治疗中头颈部外轮廓、腮腺体积逐步缩小,放疗至5周左右腮腺及轮廓体积变化达顶峰,因而选择第5周CT和首次CT作为剂量学研究对象.再次计算及配对设计比较发现治疗中和治疗前PTV1,D99、D95,脊髓Dmax、Dmean,脑干Dmax、Dmean,下颌骨Dmax、Dmean相似(P值均>0.05),而双侧腮腺D50不同(P左=0.03,P右=0.01).结论 IMRT治疗过程中鼻咽癌患者出现腮腺缩小、轮廓改变和PTV缩小.放疗至5周左右相关体积变化达顶峰.第5周再次计划与原计划相比脊髓、脑干、下颌骨、PTV1各项剂量学参数值变化不大,但腮腺剂量增加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病例1 男,4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余,加重1个月,伴涕血半个月"于2005年2月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病变主要位于鼻咽左侧壁、顶后壁、顶壁、后壁,侵犯左侧咽旁间隙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1992年福州分期T2N2M0期,Ⅲ期.放疗采用常规放疗技术,乳突70%体积位于低剂量区.疗终复查MRI提示鼻咽局部可疑肿瘤残存,疗后定期复查.2005年12月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头颈外科行双颈部Ⅱ、Ⅲ、Ⅴ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8/35).2006年4月因左耳后乳突区域肿胀隆起就诊发现表面皮肤红肿,边界不清.鼻咽MRI检查发现左耳后皮下、外耳、局部颞骨鳞部、岩部、乳突部位软组织肿物(图2),耳后肿物穿刺病理为纤维组织中见分化差的癌浸润.临床诊断为乳突复发并行乳突部位的调强放疗(IMRT),肿瘤剂量69.96 Cy分33次.放疗中肿物有所缩小,但右颌下淋巴结、右内皉出现转移,遂转内科行全身化学治疗.化疗中出现多发骨转移、甲状腺、右锁上及颏下淋巴结、锁上皮下等多处转移,现更改化疗方案治疗中.  相似文献   
7.
147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经验和结果.方法 5年内采用调强放疗初程鼻咽癌患者147例.T1-2期38例鼻咽原发病变靶区(GTVnx)和阳性淋巴结(GTVnd)的处方剂量为70.0~72.6 Gy,高危区(CTV1)处方剂量为60Gy,低危区(CTV2)处方剂量为50Gy.T3-4期109例GTVnx74`78Gy,其他靶区处方剂量同T1-2期.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全组3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分别为93.2%、93.5%、72.6%~1174.4%,T1-2、T3-4期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和86.9%(P=0.007),总生存率为95.5%和91.3%(P=0.030).N0-1和N2-3期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远转生存率分别为99%和68.5%(P=0.030)、79%和64.O%(P=0.004)、81%和65.2%(P=0.000).急性腮腺功能损伤1+2级为96.6%,3级为1.4%,2级发生于放疗后3、6个月和1、2年的分别为43.0%、12.O%和4.9%、3.2%.结论 鼻咽癌凋强放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保护了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8.
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热灌注化疗近期疗效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卵巢癌以腹盆腔播散、种植为主要转移途经。手术减瘤合并化疗即使是完全缓解的患者,仍然有50%~70%限于腹盆腔内复发,最终导致死亡。腹腔内化疗使腹腔内较长时间保持高药物浓度,增加药物与肿瘤广泛接触。热疗可有效增加药物对肿瘤的渗透,增加药物的细胞毒作用,提高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本课题基于上述原理设计,以便验证热灌注化疗在晚期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R-1000射频热疗机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晚期盆腔肿瘤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1例均为腹盆腔复发或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卡氏评分40-80分。9例合并有局部疼痛、14例有合并有腹水。全部患者均经常规腹腔穿刺,腹腔内注入热生理盐水1.0-2.5L,采用的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然后通过SR-1000提升腹腔温度到40.5-42.5℃并维持60-90min。热疗2次/周,热灌注化疗1次/周,每个疗程治疗4-6次。结果:疼痛症状缓解8例;腹水患者14例中10例达完全缓解,有效率为71%;脂肪硬结发生率为14.3%,腹内疼痛者发生率为24.8%。结论:射频热疗加腹腔热灌注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晚期腹盆腔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