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同期行CT增强扫描,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PET/CT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因素。结果48例患者共切除区域淋巴结313枚,转移淋巴结51枚,PET/CT结果7枚假阴性。8枚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7%,高于CT(57%,94%;P=0.002,0.045)。3枚假阴性淋巴结内的癌灶较小;2枚淋巴结短径约为0.4mm,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枚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图像无法区分而视为原发灶。8枚假阳性淋巴结为患者在原发病灶基础上并发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和淋巴结炎症,使其糖代谢率增高。结论假阳性出于(1)淋巴结的短径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淋巴结内的小癌灶糖代谢率较低;(3)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与原发灶无法区分。原发肿瘤合并肺部疾病是导致PET/CT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伊红y染料是常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中胞浆较理想的染色剂。组织切片染色的优良,对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伊红染料虽常规配方较多,但在操作及染色效果等方面不够理想,为此,我们对伊红y染色液配制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染色性质稳定、着色力强且持久、颜色鲜艳等优点,特介绍如下。一、染液配制:伊红ylg,蒸馏水90ml,苦味酸饱和水溶液10ml。将蒸馏水加入伊红,待伊红全部溶解后,再加入苦味酸饱和水溶液。二、染色结果观察:染色时间0.5-1分钟。伊红所着的颜色鲜艳,层次分明,与蓝色的细胞核对比突出。三…  相似文献   
3.
由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ociatedlym-phoidtisueMALT)发生的恶性淋巴瘤(MALToma)具有发展缓慢,很少播散,预后良好等临床特点和特有的组织学特征。但以往常将其与其它类型的结外淋巴瘤相混淆。本文报告我院43例形态...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3岁,因“上腹部疼痛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钝痛,进食后症状可减轻.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患者无于术、外伤、结核、肝炎病史.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连续3次测量均>1050(正常参考值0~10.9)μg/L,实测值9186.0 μg/L;CEA 、CA125和CA19-9均正常.肝炎标志物阴性 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腹部增强CT示:肝实质未见异常;胃小弯侧、肝门区、肝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佯强化,以肝门区为著,大小约3.0 cm×2.1 cm.CT诊断: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腹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房Paget病(MPD)和乳房外Paget病(EMPD)的起源分化、原发和继发性Paget病(PD)的概念以及诊断有价值的免疫标志.方法:以乳房肿瘤、乳房外肿瘤、Paget病和相关黏液蛋白为关键词,检索CHKD系列全文数据库和MEDLlNE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近5年相关文献,重点是有关黏液蛋白的免疫表达以及研究较多的细胞角蛋白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尽管MPD和EMPD的来源有争议,但其Paget细胞的形态学表现是一致的,两种肿瘤具有较宽的细胞角蛋白免疫表型谱,MUCl几乎在所有的MPD和EMPD中表达.结论:免疫组化MUC1和低相对分子质量CK结合高相对分子质量CK是最有用的诊断标志,MPD是其下的肿瘤细胞在表皮内播散引起的,EMPD不伴有其他恶性肿瘤时,来源于上皮内汗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食管肿瘤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食管鳞癌初治患者,治疗前经食管镜活检病理确诊,行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治疗前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结果放化疗后重度反应者12例(30.0%),中度反应20例(50.0%),轻度反应8例(20.0%)。显著有效率30.0%,总有效率80.0%。放化疗前、后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中度放化疗反应组放化疗前、后Ki-67标记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反应组放化疗前Ki-67标记指数与放化疗后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食管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仍有肿瘤病灶存在,约20%的患者肿瘤组织退缩不明显。放化疗前后食管鳞癌组织中Ki-67表达的标记指数明显下降,提示放化疗后肿瘤的增殖能力较放化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7.
FDG PET-CT靶区勾画方法在食管癌中的比较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3种FDG PET-CT勾画方法在食管癌GTV勾画中的差别,寻找GTV勾画的最佳SUV阈值,探讨FDG PET-CT在淋巴结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接受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患者33例人组,除常规检查外均行PET-CT扫描.采用肉眼法、SUV 2.5和40%SUVmax3种方法勾画肿瘤GTV,测量其纵轴长度后分别记为Lvis、L2.5和L40%.术后测量病理标本的长度,记为Lpath,并与PETCT测量的长度比较.术后对PET重新阅片,采用不同的SUVmax百分数勾画GTV,当长度与Lpath一致时,该值为最佳SUV阈值.根据术后病理验证PET-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结果病理长度(Lpath)为(5.52±2.00)cm,21个肿瘤长度≥5 cm,12个肿瘤《5 cm.Lvis、L2.5和L40%值分别为(5.16±1.97)、(5.55±1.81)和(4.42±1.60)cnl,与Lpat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877和0.863.L40%显著小于Lpath(P《0.001).在所有肿瘤中最佳SUV阈值为24.30%±10.96%,在长度≥5 cm的肿瘤中为21.14%±9.06%,《5 cm的为29.83%±12.15%.最佳SUV阈值与IMB比值和Lpat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515.对淋巴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8%、95.2%和92.3%.结论不同方法勾画的肿瘤长度不同.L2.5勾画的结果与病理长度一致性最好.最佳SUV阈值与L/B比值和肿瘤长度呈负相关.FDG PET-CT能够较准确地检测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yclin D1及Ki-67表达是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有关。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 D1及Ki-67的表达。结果:Cyclin D1及Ki-67的阳性表达明显增高,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73%(37/63)和65.07%(41/63)。Cyclin D1和Ki-67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呈正相关,表达正常者1、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者,P=0.0001。Cyclin D1及Ki-67的袁达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指出Cyclin D1及Ki-67袁达增高是显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Cyclin D1及Ki-67可作为预后因子,其表达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有关,可判断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LBA、HLB试验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殿斌  王德军 《山东医药》2002,42(19):42-43
慢性疲劳综合征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 ,又称亚健康状态。随着对其重视和认识的深入 ,现已将其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征患者组织器官均无显著器质性变化 ,故现有的检查手段均无异常发现 ,至今尚无客观确诊指标。我们将活体血液分析 ( LBA)和氧化足迹验血试验 ( HLB)用于本病的诊断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资料完整、随访 2年以上、临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 31 0例患者 (观察组 )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 5 2例、女 1 5 8例 ,年龄 2 3~ 5 8岁、平均 41岁。临床症状主要为疲劳乏力、失眠健忘…  相似文献   
10.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BSCC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