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和谷氨酰胺保护癌性恶病质小鼠肠粘膜的机制。方法 28只恶病质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荷瘤组、塞来昔布、谷氨酰胺组和塞来昔布联合谷氨酰胺组。评价塞来昔布和谷氨酰胺对恶病质鼠体重变化和小肠粘膜萎缩以及血清和小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塞来昔布和谷氨酰胺均具有抑制恶病质鼠体重下降,保护小肠绒毛,抑制血清中TNFα和IL-6升高、增加sTNFRⅠ、IL-10分泌的作用。二者联用能够升高小肠组织中IFN-γ。结论 塞来昔布和谷氨酰胺通过调节血清和小肠组织中的炎性反应因子保护肠粘膜,缓解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肽核酸(peptide or polyamide nucleic acid,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Lipfectamine TM介导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 nmol/L)PNA-DNA杂交混合物转染LS-174T细胞.通过细胞克隆生长抑制试验来测定PNA对细胞生长的最佳抑制剂量;选用最佳抑制剂量PNA转染LS-174T细胞,同时设置脂质体组(Lipfectamine TM)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克隆形成率、细胞形态及群体生长差异.结果:PNA对LS-174T细胞最佳抑制浓度为200 nmol/L.PNA实验组端粒酶活性和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0.003±0.001 vs 2.334±0.025,2.528±0.032,P<0.01;5.20% vs 45.45%,47.13%,P<0.01).PNA组癌细胞生长出现典型形态学改变,细胞变圆、胞膜皱缩、细胞核边集于核膜,通过群体生长曲线,转染后11d出现抑制作用,15、17d抑制作用最显著.结论:体外试验中PNA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ukes D期直肠癌的转移分布、预后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1979-05/2003-08我院诊断为DukesD直肠癌并行手术干预治疗的患者301例,运用Log-rank和Kapla-Meier检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直肠癌的类型分布及预后.结果:Dukes D期直肠癌患者平均生存32.50±3.22 mo,1、3、5年整体生存率为64.61%、26.40%和15.15%;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和手术方式影响患者的预后;行单纯造瘘的病例占32.56%,姑息性手术的病例占67.44%,且行姑息性手术者生存显著获益(P=0.0158);伴有腹膜种植的病例占10.29%,伴有局部浸润的病例占32.55%,伴有远处转移的病例占40.53%,术中伴有复合转移(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转移类型)的病例占16.61%,其预后无差异(P=0.4122);发生肝转移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1.4%,占所有远处转移患者的84.23%,平均生存时间为32.50±3.22 mo,行根治术者的生存时间相对较长.结论:Dukes D期直肠癌中,各种转移类型的病例预后无差异,手术切除原发灶可助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4.
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新舒  赵鹏  王轶慧 《腹部外科》2004,17(5):272-273
目的 探讨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的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人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以术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98例病人性功能观察结果:62.3%的病人可以正常勃起,57.1%的病人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病人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 ml,最大尿意尿量为400 ml。保留植物神经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为61.2%。结论 功能性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并不影响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号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诱导,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APC),并被认为是体内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6.
中低位直肠癌逆向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实施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时,肿瘤平面以下系膜与肠管切除的范围。方法将60例经标准TME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肿瘤标本,以5mm间距由肿瘤下缘横断面连续取材至下切缘.大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转移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5例(25.0%)患者出现肠系膜逆向转移,转移距离0.5~4.0(2.47±1.06)cm;肠系膜逆向转移与Dukes分期(P〈0.01)、肠旁淋巴结转移(P〈0.01)和组织分化程度(P〈0.05)相关。11例(18.3%)患者为肠壁内逆向浸润,转移距离0.5~4.0(1.64±1.16)cm。肠壁内逆向浸润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时,宜切除4.0cm远端系膜和2.5cm肠管;肿瘤病理分期晚、有肠旁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不良时,最好切除5cm远端系膜和肠管。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