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采用局部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评估骶骨成型术在骶骨溶骨性肿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入路进行手术,C形臂透视引导下穿刺 到骶骨病灶,S1由外向内穿刺,S2,S3由内向外穿刺,在透视下缓慢注入骨水泥,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每个病灶约注射骨水泥2-5ml.结果 注射骨水泥过 程中,病人多有局部酸胀痛的感觉,但程度较PVP术轻微,术后28例病人疼痛大部分缓解或部分缓解,VAS疼痛评分平均降低3.4分,行动能力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骶骨成形术(PSP)是一项疗效肯定,简单易行,安全性好的姑息治疗骶骨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特征,探讨病理性骨折对患者股骨近端假体置换围手术期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因股骨近端恶性肿瘤行股骨近端扩大切除、肿瘤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28例。根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特征。结果:骨折患者占50.0%,两组间不同年龄、性别、受累肢体以及肿瘤病理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下肢血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白蛋白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蛋白下降程度,以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骨折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P=0.025)、红细胞压积(P=0.039)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需输血的人数均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中:7/14 vs. 1/14,P=0.033;术后7天内:8/14 vs. 1/14,P=0.013)。以Gross公式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高于非骨折组患者[(2 066.3±419.8) mL vs. (786.0±152.6) mL, P=0.039]。骨折组患者术前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非骨折组(P=0.00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高于非骨折组(P<0.001),出院前两组患者上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白蛋白低,病理性骨折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功能恢复情况,但是骨折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低于非骨折组,骨折组患者术中、术后需输血治疗的人数多于非骨折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压迫的危险因素以及脊髓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01-01-2017-06-30期间收治的131例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复发压迫将患者分为复发压迫组和未压迫组,复发压迫组患者12例,未压迫组119例.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培养阴性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培养阴性是否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共27例,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培养阴性组和培养阳性组,对比不同培养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培养阴性率为48.1%(13/27),培养阳性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统计结果显示,培养阴性组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P=0.056)、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低于培养阳性组,椎旁脓肿的发生率(P=0.046)高于培养阳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VAS)、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和脊柱受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阴性组患者行开放清创手术率与培养阳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4)。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ESR、CRP下降速度、疼痛缓解情况以及感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SR下降速度均慢于CRP。结论: 化脓性脊柱炎培养阴性患者的ESR、CRP低于培养阳性患者,椎旁脓肿发生率高于培养阳性患者。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行开放清创手术率、抗生素应用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阴性并不影响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但培养阴性患者的抗生素抗菌谱广,长时间应用需警惕耐药菌及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椎体多发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PVP治疗的44例脊柱多椎体(≥2个椎体)病理性骨折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4h、1周、1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ECOG一般状况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背部疼痛、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44例患者共治疗139节椎体,操作均成功,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0±1.3ml.44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8±2.9分,术后24h、1周、1个月分别为4.1± 1.6、2.2±1.6、2.6±1.9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o.01).术前ECOG评分为2.9±0.7分,术后1周为2.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迅速有效缓解MM患者椎体多发病理骨折引起的疼痛症状,改善其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全身并发症以及局部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VAS评分3.0(2.0~5.0)分,下降了5.0(3.0~7.0)分,70例患者接受巴氏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其中10例患者术后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46例患者同术前。患者术中均无骨水泥相关全身并发症发生。接受治疗的160节后壁缺失的椎体中39节(24.4%)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7节(4.4%)为椎管内渗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结论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探析COPB2对人骨肉瘤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RT-qPCR检测COPB2在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MG-63、HOS和Saos-2中的表达水平。以U-2OS为研究对象,分为沉默组(KD)和对照组(NC)。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慢病毒感染U-2OS细胞,沉默组含COPB2沉默序列。人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COPB2沉默后U-2OS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差异,将检测信息输入IPA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经典通路、上游调控、疾病功能、调控效应和互作网络等分析。结果COPB2在四种人骨肉瘤细胞系中表达丰度均高。人基因表达谱芯片显示,KD组与NC组相比,1393个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其中上调基因数831个、下调基因数562个。IPA经典通路分析显示COPB2敲除后,TSP1抑制血管形成通路、急性期反应通路被显著激活,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调控通路显著抑制。疾病功能和互作网路分析显示COPB2在骨肉瘤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影响细胞瘤变、肿瘤细胞侵袭和失巢凋亡等功能。结论COPB2在人骨肉瘤细胞系中高表达,可能通过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调控通路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COPB2与骨肉瘤细胞瘤变、侵袭力和失巢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的1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辅助治疗情况、生存期以及内固定失败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卡氏(Karnofsky)评分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247.0±14.6) min、(804.2±222.3) mL和(500.0±100.0) mL,平均伤口引流量为(240.8±79.3) mL,患者均在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并下地活动,平均(3.2±0.3) d,术后平均住院(7.8±0.8) 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生存期(13.6±2.4)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移位,均获得有效治疗。术前VAS为(7....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因素对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寻找临床可控因素,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共40例,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培养阴性组和培养阳性组,分析临床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 培养阳性的患者24例(60.00%),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17例(68.00%)。对非可控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易感因素、脊柱外感染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病程、脊柱受累部位、体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以及硬膜外脓肿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阳性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Z=-2.269, P=0.02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Z=-2.058, P=0.040)、椎旁脓肿发生率[P a(Pearson Chi-square)=5.625,P=0.018]高于培养阴性组患者。对可控因素分析显示,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P=0.058, OR=4.030, 95%CI: 0.956~16.993)、组织匀浆(P=0.014, OR=0.171, 95%CI: 0.042~0.695)是影响培养结果的关键因素,不同术式对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R、CRP水平高,合并椎旁脓肿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高。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组织匀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尤其适用于ESR、CRP水平低,无椎旁脓肿且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