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不可切除的胰腺癌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6月~2003年6月对16例经病理证实且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施行125I粒子胰腺肿瘤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前CT与MRI均显示胰腺肿块,术中所见证实.结果11例疼痛肿瘤患者中10例症状明显减轻,3例肿瘤缩小,1例肿瘤增大;4例Ⅰ期患者生存期均在20个月以上.2例出现了并发症,1例小肠梗阻,1例胰瘘.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能控制原发性胰腺肿瘤的局部生长,镇痛效果显著,并发症较低,有望提高早期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的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下完成手术26例,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257±40)min,术中出血量(60±37)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8±28)h,住院时间(10±3)d,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a,24例患者便秘症状完全缓解,大便次数1~3次/d,3例出现腹泻症状,大便4~8次/d,无便秘复发,患者对术后排便感觉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安全可行,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曹义娟  徐惠  权斌 《肿瘤学杂志》2016,22(6):452-456
摘 要:[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 、1α,25-二羟维生素D3、盐酸强力霉素、雷洛芬和硫链丝菌肽对乳腺癌细胞MCF-7分化诱导、细胞微环境、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方法] 油红O染色检测上述5种药物对MCF-7细胞分化诱导作用;台盼蓝染色检测上述5种药物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5种药物对MCF-7均有很强的分化诱导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在0.08μmol/L时雷洛芬的分化诱导作用最强,盐酸强力霉素、硫链丝菌肽、1α,25-二羟维生素D3次之。诱导形成的小脂肪滴经油红O染色,显示相似颜色,但高浓度药物诱导形成的大脂肪块染色后,显示颜色的差异,ATRA诱导形成的大脂肪块染色后显示鲜红色,其他4种药物诱导形成的大脂肪块显示较暗的紫红色。脂肪块或脂肪滴主要位于细胞间质,少部分位于胞浆。硫链丝菌肽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远强于其他4种药物。[结论] 5种药物均可诱导MCF-7细胞分化,改变细胞微环境。在0.08μmol/L时,雷洛芬的分化诱导率最高,盐酸强力霉素、硫链丝菌肽、1α,25-二羟维生素D3次之。它们所形成的脂肪滴成分可能相似,但有所差异。硫链丝菌肽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远强于其他4种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文中探讨术前内镜诊断为胃HGIEN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比较分析33例术前内镜诊断胃HGIEN患者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EN,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6例患者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18.2%;其余27例皆为胃癌,占81.8%。22例为早期胃癌,5例为进展期。癌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BorrmannⅠ型3例、Ⅱ型2例。结论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HGIEN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5.
X线下经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进行非手术小肠支撑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25例术后反复黏连性小肠梗阻患者,X线监视下经内置金属导丝的引导作用将300cm长的肠梗阻导管经鼻置入空肠屈氏韧带20cm以远,即刻小肠内抽吸减压,导管前气囊充水形成水囊,模拟食团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在小肠内移行,带动导管边吸引减压边向小肠远端前行,到达梗阻的直接上部抽吸减压或通过黏连部至回肠末端全小肠减压,解除肠梗阻。保留横贯全小肠的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进行小肠内支撑,预防黏连复发。结果X线下导管置入空肠时间(13±11)min(9~36min),成功率为88%,另外3例借助胃镜辅助置入。25例肠梗阻解除21例,解除率为84%,3例转手术,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带管死亡。21例梗阻解除后进行小肠排列,排列时间(18.5±3.0)d。随访6个月-2年,1例7个月后再发黏连予以重复治疗,其余20例随访期内均未复发。结论X线下置入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术后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简便安全,解除黏连性肠梗阻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黏连复发,必要时可以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采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33例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术后1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排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20±47)min,术中出血50~120 ml,术后平均通气时间(47±19)h,术后1年,26例患者便秘症状完全缓解(大便次数1~3次/d),6例腹泻(大便次数4~8次/d),1例患者轻度便秘复发(3~5 d一次),30例患者对术后排便感觉满意。结论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长导管小肠减压与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老年小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32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cm长的肠梗阻导管至空肠上段,行小肠内抽吸减压治疗,边抽吸边随肠蠕动前行。导管停止前行或到达回肠末端后回抽至空肠近端,行选择性小肠造影,透视下经导管先后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与空气50~200ml,形成双对比造影,重点动态多体位观察病灶局部及狭窄肠管的通过情况,摄取点片。结果32例置管全部成功。小肠减压治疗后肠梗阻解除29例,转手术3例,肠梗阻解除率为90.6%。选择性小肠造影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25例,黏连性肠梗阻6例,小肠转移瘤1例。结论长导管小肠减压能够迅速减轻老年小肠梗阻症状,避免急诊手术,可以直接解除部分小肠梗阻,选择性小肠造影可以初步判明梗阻部位与程度,并提示病因。  相似文献   
8.
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16/37)。其次是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块。术前胃镜、胃造影和CT扫描确诊率低,分别是4/37,1/34和0/17。本组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手术方式包括胃壁局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8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2例;全胃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术后随访3~10年,随访34例,失访3倒。结论:GST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术中仔细探查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有无坏死溃疡和周围淋巴结肿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良性和潜在恶性GST可行胃壁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恶性GST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至少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在促进患者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2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在术后8d较术后1d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胃底贲门癌术中放置鼻肠管予以早期EN简便易行,既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0.
权斌  吕孝鹏  谢志远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695+1744
目的研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检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随机选取接受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30例,于术前1 h,术后2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采取血清检测I-FABP含量的变化,30例接受乳腺、甲状腺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2 h开始,I-FABP即明显升高(P<0.05),至术后12 h升至最高点,至术后48 h患者I-FABP水平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接受甲状腺、乳腺手术的患者术后虽呈现升高趋势但改变并不明显(P>0.05)。结论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胃肠肿瘤手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的早期、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