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为明确龙眼叶的降血糖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对龙眼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溶液-0.1%甲酸水溶液(含10 mmol乙酸铵)梯度洗脱,通过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500。结果:利用目标化合物的二级碎片离子信息与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报道的化合物质谱信息进行比对,从乙醇部位中共鉴定出了9个化合物(木犀草苷、山柰酚、槲皮苷、木犀草素、莽草酸、柠檬酸、腺苷、烟酰胺和L-酪氨酸),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木犀草苷、槲皮苷、山柰酚、木犀草素、莽草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腺苷、烟酰胺、东莨菪内酯和L-苯丙氨酸),正丁醇部位共鉴定出了10个化合物(木犀草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紫云英苷、木犀草素、柠檬酸、没食子酸、腺苷、烟酰胺和5-羟甲基糠醛),其中这3个活性部位的共有成分有5个(木犀草苷、山柰酚、木犀草素、腺苷和烟酰胺)。结论:建立的UPLC-Q-Orbitrap HRMS可快速鉴定龙眼叶中3个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龙眼叶降血糖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及其苷类、有机酸类和含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止得咳颗粒HPLC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探索其抗炎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止得咳颗粒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色谱峰归属,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综合应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止得咳颗粒批间质量差异。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将指纹图谱共有峰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率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对抗炎药效作用贡献较大的色谱峰。结果:止得咳颗粒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31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均≥0.992。HCA与PCA分析结果一致,均将样品分为3类;OPLS-DA结果发现15个成分是影响样品批间差异的主要标记物。不同批次止得咳颗粒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PLS分析得出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的色谱峰主要来自射干、黄芩,贡献较大的色谱峰为3,6,19,27~30号峰,其中28,30号峰依次为次野鸢尾黄素、汉黄芩素。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为系统评价止得咳颗粒整体质量提供参考。止得咳颗粒对小鼠急、慢性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射干、黄芩对该制剂发挥抗炎作用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龙眼叶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并结合化源网数据库和相关药理活性文献筛选出龙眼叶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网站在线分析筛选活性成分的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三个数据库获取T2DM的相关靶点,进而利用韦恩(VENNY)2.1筛选出活性成分与T2DM的交集靶点;然后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以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构建;采用Cytoscape v3.8.0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基因-疾病”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GraphPad Prism 8.3软件将其可视化;运用SYBYL-X 2.0和Discovery Studio 4.5 软件对龙眼叶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生物活性。验证实验以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研究对象,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龙眼叶有16个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共96个,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16个。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质膜、酶结合等。龙眼叶在改善T2DM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山柰酚和EGFR、槲皮素和PTGS2、木犀草素和PIK3R1有比较强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龙眼叶提取物可以上调IR模型HepG2细胞AKT-1、p-AKT-1、p-PI3Kp85蛋白表达。结论 龙眼叶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HIF-1、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荔枝叶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 建立荔枝叶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则中相关方法,对荔枝叶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测定。结果 荔枝叶药材在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方面均具有专属性特征。药材水分含量为2.66%~6.42%,总灰分含量为2.96%~4.5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0.17%~0.94%,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5.38%~19.87%,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4.94%~30.33%。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8种成分分别在0.003 3~0.052 0 mg·mL–1、0.006 9~0.109 6 mg·mL–1、0.013 0~0.208 0 mg·mL–1、0.057 5~0.920 0 mg·mL–1、0.013 4~0.213 6 mg·mL–1、0.013 2~0.211 2 mg·mL–1、0.002 9~0.0...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研究荔枝叶的抗炎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查找荔枝叶化学成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五项原则筛选出活性成分;基于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各成分靶点;并利用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基因;采用Venny2.1.0数据库获得成分靶点与炎症基因的交集靶点作为潜在抗炎靶点,并将其输入STRING 11.0数据库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使用DAVID 6.8数据库对抗炎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荔枝叶“活性成分-抗炎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CCK-8法检测荔枝叶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从荔枝叶中筛选到9个活性成分,潜在抗炎靶点47个,127种GO生物功能,68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