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苗药血人参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苗药血人参(茸毛木蓝Indigofera stachyodes干燥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血人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和NMR、MS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血人参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2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柄花素(1)、7-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2)、染料木素(3)、毛蕊异黄酮(4)、大豆素(5)、farnisin(6)、3’,4’,7-三羟基黄酮(7)、木犀草素(8)、漆黄素(9)、甘草素(10)、erycibenin D(11)、3,4’,7-三羟基二氢黄酮(12)、二氢山柰酚(13)、黄颜木素(14)、6,4’-二羟基-3’-甲氧基橙酮(15)、硫黄菊素(16)、(–)-3,4’,7-三羟基-3’-甲氧基黄烷(17)、儿茶素(18)、表儿茶素(19)、(-)-epicatechin-3-O-p-hydroxybenzoate(20)、美迪紫檀素-3-O-β-D-葡萄糖苷(21)、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D-葡萄糖苷(22)、7-羟基色原酮(23)和5,7-二羟基色原酮(24)。结论化合物2、5~7、11~15、17、20~24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和16为首次从血人参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8、10、15和16能够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NO,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在7.3~27.3μmol/L。  相似文献   
2.
沉香药材HPLC-DAD特征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倩  霍会霞    顾宇凡    赵云芳  李军  屠鹏飞 《中国药学杂志》2015,50(3):213-216
 目的 建立沉香药材的HPLC-DAD特征图谱。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 ℃,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对23个批次沉香药材进行分析,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通过多点校正及自动匹配,共确定了17个共有峰。通过与标准品比对,确证了其中的12个色谱峰。综合各批次沉香样品的差异、各成分含量及分离度,将其中的9个色谱峰设定为沉香药材的特征峰。以色谱峰1(沉香四醇)为参照,其他8个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1.033 6、1.219 3、1.248 6、1.783 3、1.891 5、1.918 4、2.404 6和2.458 2。结论 该方法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于沉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LC-MS技术对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别与分析。方法:通过LC-IT-TOF-MS~n对31个对照品进行多级质谱采集,确定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利用其裂解规律对沉香中的色酮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沉香药材中发现了4个三元氧环四氢色酮,18个四羟基四氢色酮,4个氯代四氢色酮和51个简单2-(2-苯乙基)色酮。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快速高效,可为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分析和鉴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牡荆子中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3,4-二氢-2-萘醛(VB-1)和vitedoin A(VB-2)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FLC-IT-TOF-MS)技术,鉴定大鼠分别ig给予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后,粪便、尿液、胆汁、血浆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发现并确证了2个木脂素原型及其11个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存在。通过代谢产物鉴定分析了其主要代谢途径,发现在大鼠体内这2个木脂素成分发生了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羟化、羟化硫酸化、还原葡萄糖醛酸化和还原硫酸化等代谢反应。结论通过对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基本阐明了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进一步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_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卢国清副教授运用推拿为主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牡荆叶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牡荆叶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5,4′-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猫眼草酚(3)、槲皮素(4)、1,4-二羟基(3R,5R)-二咖啡酰氧基环己甲酸甲酯(5)、灰毡毛忍冬素F(6)、椒二醇(7)、caryolandiol(8)、β-谷甾醇(9)、对羟基苯甲酸(10)和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5?8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牡荆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头穴丛刺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紫堇Corydalis edu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UV,IR等谱学数据共鉴定了10个苯丙酰胺类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芥子酰-3-甲氧基酪胺-4'-O-β-葡萄糖苷(1),N-反式-芥子酰-3-甲氧基酪胺(2),N-反式-芥子酰酪胺(3),N-反式-p-香豆酰酪胺(4),N-反式-芥子酰-7-羟基酪胺(5),N-顺式-阿魏酰酪胺(6),N-顺式-p-香豆酰酪胺(7),N-反式-阿魏酰酪胺(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9),N-反式-阿魏酰-7-羟基酪胺(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罂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对半边莲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药材质量标准.采用硅胶GF254薄层板,以地奥司明、蒙花苷对照品及对照药材为对照,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按四部通则方法对半边莲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查,测定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半边莲药材的特征图谱,同时以地奥司明、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