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考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100~300万单位/次,1次/2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体征改变情况和血清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87.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疱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机体炎性因子平衡,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格面具     
假设有一个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为了能够有朝一日进入公司上层,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那么他必须首先弄清公司对他有什么期望,他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怎样才能得到公司上层的赏识。这很可能包括他的某些个人特征如衣着、修饰、风度、品味等等,当然还包括他的人缘、他与上司的关系以及众多与他的升迁和发展有重要联系的品质。这些品质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尽管他可能是一个脾性相当暴躁冲动的人,但他在上司及同事面前却表现得极其温和克制。换句话说,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逆移位手法与传统复位手法对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复位效果,验证逆移位手法的科学性。方法:将8对踝关节尸体标本行闭合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尸体模型。试验采用二阶段配对交叉设计进行。同一尸体左右足进行配对后,随机决定A组先用A方案(逆移位复位手法),再用B方案(传统逆损伤复位手法),则B组先采用B方案,再用A方案,两种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交叉进行。通过X线观察腓骨的侧方移位及前后移位、内踝分离及侧方移位、后踝向上移位、距骨倾斜、距骨移位、下胫腓间隙,结合Leed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种复位手法均能使骨折移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eds分级评定结果示,传统复位手法优良率为87.6%,逆移位手法解剖复位优良率为93%,高于传统复位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移位复位手法对各骨折端位移的复位与传统复位手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复位手法治疗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复位效果相当。说明不施加旋后内旋也可以达到复位,避免传统复位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二次骨折,为在临床中实现踝关节内手法精准复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逆移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CT影像及骨骼韧带等组织解剖特点、材料参数,构建国人年轻男性筋骨完整的正常踝关节模型;根据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相关特点,在恰当的位置进行截骨造模,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骨折模型上进行逆移位手法复位力学加载。结果通过位移加载,所建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得到了有效的复位。结论通过对逆移位手法复位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进行有限元分析,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逆移位手法复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将7对踝关节标本行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模型14踝,其中3对(6踝)踝关节标本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将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再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另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再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每次复位固定后,先后对模型施加10 Nm、15 Nm、20 Nm的扭矩外旋足踝,通过在X线片上测定下胫腓联合间隙确定其稳定性。执行完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后,将标本上固定的外固定架或内固定物完全拆除,并将踝关节标本恢复至复位固定前的状态,然后进行另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比较不同扭矩下两种固定方式对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双侧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93)mm,(4.28±1.69)mm,t=0.378,P=0.54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施加10 Nm、15 Nm、20 Nm扭矩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72±2.46)mm,(5.29±3.58)mm,t=0.246,P=0.811;(5.69±2.72)mm,(6.98±3.05)mm,t=-0.773,P=0.458;(5.70±2.95)mm,(6.80±3.20)mm,t=-0.618,P=0.55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其稳定性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相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