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芬  林冕  诸剑芳 《新中医》2022,54(16):151-155
以肠道菌群作为认识的切入点,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理论探讨分析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思路。分析总结认为,在现代医学上,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这一途径进一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中医学认为,脑与肠在脏腑生理功能上互相关联,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轴、有效降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最终实现从肠治脑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可重视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以达到良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软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在软骨代谢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采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制备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1周后温针灸患侧膝关节"犊鼻"、"后三里"穴2个疗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MMP-1、MMP-3、TIMP-1的浓度,股骨内髁行HE染色。结果:模型组MMP-1浓度、MMP-1/TIMP-1比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MMP-3浓度低于空白组(P﹤0.05),TIMP-1变化不明显(P﹥0.05),HE染色示明显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降低了MMP-1的浓度与MMP-1/TIMP-1之比值,升高MMP-3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善了软骨病理损伤。结论:温针灸能够提高膝骨关节炎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其软骨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异常的MMP-1、MMP-3与MMP-1/TIMP-1比值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西药疗法对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神经痛及外周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及止痛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采用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评估皮损恢复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同时记录PHN的发生率;并测量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试验组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皮损痊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指数及外周血浆P物质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1);且试验组下降的更明显(P〈0.01);同时试验组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疗法能加快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的恢复和疼痛的缓解,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外周血浆P物质含量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0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3年于每年三伏对105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给予药饼灸治疗。结果:治愈20例,好转7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62%。结论:药饼灸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隔姜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2例CF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1例,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正常饮食,适量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中脘、神阙、关元行隔姜灸治疗,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疲劳量表14(FS-14)观察两组患者疲劳状态的改善情况,采用16S rRNA检测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分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门、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基本一致。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菌群差异,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目的肠杆菌科、棒状杆菌科的棒状杆菌属、丹毒丝菌科、放线菌目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放线菌属、瘤胃球菌属乳菇属较对照组具有明显菌群优势(P<0.05)。结论:隔姜灸可显著改善CFS患者的疲劳状态,可能与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修复肠道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早醒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早醒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剔除2例)。观察组予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印堂、安眠、合谷、神门、太冲、太溪等,隔日1次,每周3次;对照组予谷维素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睡眠体动记录仪(ACT)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每次觉醒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早醒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升高(P<0.05),觉醒时间及每次觉醒时间缩短、觉醒次数减少(P<0.05),PSQI评分、早醒评分降低(P<0.05);对照组觉醒次数减少、PSQI评分及早醒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每次觉醒时间及PSQI评分、早醒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24/27),高于对照组的38.5%(10/26,P<0.05)。结论...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2009—06~2012—08门诊病人,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小2l岁,最大89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年;胃肠道术后lO例、造影剂使用后7例、气胸后1例、尿毒症4例、脑血管病9例、肿瘤4例。对于青光眼、高血压控制不佳、癫痫等患者则不宜使用哌甲酯者,不纳入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41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疗法,针刺组予相同穴位针刺,药物组予艾司唑仑口服。各组疗效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睡眠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埋线组40例、针刺组39例、药物组38例。(2)疗程结束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7.18%、65.7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与针刺组相当(P0.05)。随访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61.54%、39.47%。与疗程结束时比较,各组病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优于药物组(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PSQI总评分埋线组与针刺组相当(P0.05),且两者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比较分析,埋线组与针刺组无显著差别(P0.05),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4)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总评分及各项睡眠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发(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总评分埋线组分别明显低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与药物组相当(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分析,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方面依然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也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5)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组病情均出现反复。组间治疗后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和药物组时间相当(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明显长于药物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近期及持续疗效满意,同时与传统针刺疗法或助眠药物相比,其治疗频率低、时间短,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样性皮疹和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无传染性,西医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2011年7月—2013年12月笔者应用背俞穴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湿疹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