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乌头反半夏之说,由来已久。该论出自何处,其说不一。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辩》云:“药之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出北齐徐之才《药对》,非上古之论也”。《本草纲目》于乌头条载:“[之才日]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由此看来,乌头反半夏之论当出自徐之才。然而,尚志钧辑校的《名医别录》于半夏条注:“射干为之使,恶皂夹,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并指出以上二十二字,早见于陶弘景所集《本草经集注》等。据史料所载,陶、徐二氏虽同是南北朝时期人,但陶氏较徐氏约早37年,故当以陶氏之  相似文献   
2.
连××男48岁工人86年2月13日初诊。患者咽喉肿痛七天。近三日来症情加重,自觉恶寒发热,体温高达38℃,咽痛连及牙龈和耳后,食欲大减,咽食痛如刀割,口干欲饮,胸闷不舒,烦急易怒,大便三日未行。曾自服“牛黄解毒凡”、“析蓝根冲剂”未效,遂来就医。诊视:左侧喉核红肿,其势上连软腭,下及齿龈,旁遮喉花,脓点散在。舌质红,苔黄厚,唇干。左颌下及耳后淋巴结肿大如红枣两脉弦滑而数。体温37.5℃(晨)。询悉病前月余多有情志不畅。辨证:肝郁气滞,日久化火,上薰咽喉,热毒蕴结致发痈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