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医学的科学抽象法与《周易》的关系。《周易》很早就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学思想。所谓“形而上者”,即指的科学抽象。它还提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就是要人们通过掌握科学抽象的方法以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医学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中把科学抽象法运用得十分普遍和淋漓尽致,并具有执简驭繁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什么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成分》一文(载《亚太传统医药杂志》2006年第2期)提出质疑,认为该文提出的“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体内元素不平衡的结果”,“中医治病就是补充引起阴阳不平衡的物质,使之平衡”等观点是与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相背离的,是把具有精深科学内涵的中医学简单化了,浅化了。其核心思想是:用元素代替阴阳,用微观代替宏观,代替整体,用物质代替功能,代替状态。用简单的加减法(补少泻多)代替辨证施治。元素致病说实际上否定了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说,是站不住脚的。所谓“把元素融进中医治病的基础理论中”,是根本说不上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药学家邹润安(1790~1845),所著《本经疏证》一书,疏解药物凡173味,皆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应用者.因此,对这些药物的疏解,不能不涉及到仲景学说;而且只有对仲景著作有深透的研究,也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经》.  相似文献   
4.
所谓阳虚生风,是指人体因阳气虚衰,不能与阴合化,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从而产生的一种内风证候。这在现行中医学院五版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和加以论述。然而,它的存在却是勿容置疑的。今仅以仲景著作中的阳虚生风证为例,以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5.
《医古文》“泰医缓和”一篇中有这样一句;“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五服教材对此“阳物”一词的注释是:“意为随附男性之物.这里封建礼教的观点.”我们以为,这样注释有些勉强,是一种不合符原意的主观臆测.此处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阳物”一词中的“阳”字.按照教材的注释,虽然把“阳”字看作是代表“男性”为了使“女”与“阳物”联系起来解,因此在“女”与“阳”之间加进了一层“附属”的关系.但是,如果联系前后文和本段的中心内容来看,这里所谓“阳物”一词的“阳”字应当是表示“阳淫”的意思,即“阳淫”的略词,因为后文中有一“淫”字,而且它是“阳淫”和“晦淫”的综合表述,所以在前面的“阳物而晦时”中就把“淫”字省略了”这样,本句的中心词就是一个“淫”字,而前面的“女”字是用来说明“阳淫”和“晦淫”的,意在说明“女色是造成“阳淫”和“晦淫”的客观条件,必须“节之”.因此,本句应当直译为“女色,往往是在夜间使人发生“阳淫”之物;如果过多地接近它而不加以节制,就必然会发生“内热惑蛊”之疾.也就是说,如果在夜间沉溺于女色,性生活过度,这就是“阳淫”与“晦淫”兼而有之.而“淫”相加,其害大矣哉!本段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女不可近乎?”的问题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通法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2,17(5):11-12
何谓通法 ?凡是能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 ,达到使人体五脏元真通畅 ,气机升降复常 ,气血调和敷布 ,邪气散解 ,积滞化除者 ,皆可谓之。它是一个融汇贯穿于八法之中的 ,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指导性的法则。应该说 ,它高于八法 ,八法都应当体现出“通”的共性。如果八法不能体现出“通”的共性 ,那他就失去了其治疗的意义。《易》云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界 ,流通是永恒的 ,人的生命亦然。对人之疾病的治疗 ,同样也应该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不论何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促进、维护或修复这一流通的过程 ,使五脏元…  相似文献   
7.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12,27(1):47-48
笔者近日拜读了温长路先生的从中医西化到中医化西一文(见8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受益匪浅.温先生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褒扬和热情宣讲令人感佩,他提出的变中医西化为化西的愿望也是好的.然而,对于他说中医西化问题至今无法定论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愚见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8.
“笠翁本草”的内容,集中在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所著《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却病”与“疗病”两部分,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正规意义上的药物学著作,只不过是作者对自己有关于医病问题的个人认识的概括性称呼,然而其中却不乏创见,表现了他所具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符合中医学原理的医学思想,这是值得我们称道与鉴赏的。  相似文献   
9.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6,21(2):51-51
黄竹斋(1886~1960),陕西长安(今西安)人.他一生推崇仲景,尽力宣传其学说并加以阐发,曾搜辑诸书撰"张仲景传",并著有<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针灸经穴图考>八卷等.自谓"赋性愚拙,不自度量,欲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从<医事丛刊>一书的内容就可看出,他为中医学的传承、教育和振兴,大声疾呼,奋起力争,不辞辛劳.  相似文献   
10.
我看中医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6,21(6):45-46
中医药文化是有"道"的文化,是宣扬"道"的,又为"道"所主宰.这个"道"就是以阴阳学说为旗帜和代表的中医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