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期综合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分期综合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分期综合疗法)与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疗法)各50例,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分期综合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RCT研究比较导引、手法等对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确立对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有效的中医干预方法。方法将195例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导引组、手法组、空白对照组。通过简式疼痛问卷表、血浆疼痛指标、颈椎多功能测试及训练系统(MCU)检测系统、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观察各组疗效。结果①导引组、手法组对疼痛积分均有改善,2组改善无差异,空白对照组疼痛积分无改善;②导引组、手法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β-EP、5-H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③导引组、手法组治疗前后MCU指标均改善,其中导引组MCU肌力指标优于手法组,手法组MCU活动度指标优于导引组,空白对照组MCU指标无改善;④导引组、手法组WHOQOL-BREF表评分均有提高,2组比较无差异,空白对照组WHOQOL-BREF表评分无变化。结论导引、手法等中医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降低疼痛积分,增强颈部肌力,增加颈椎活动度,提高生存质量。其中导引组在增强肌力方面较为突出,手法组在增加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世界上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1]。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根据国内权威机构进行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有疲劳、睡眠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cochrane评价系统的方法评价当前国内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CBM(1978-01/2008-10)、CNKI(1979-01/2008-10)、VIP(1989-01/2008-10)3个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 资料选择:纳入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来源为随机对照和半随机对照。采用随机方法-选择性偏倚评估、隐蔽分组-选择性偏倚评估、盲法-实施偏倚与测量偏倚、剔除、失访、退出损耗性偏倚评价。 结局评价指标:①腹针与常规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②电针加絮刺火罐与常规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③腹针与牵引相比较其有效率。④颈椎牵引、电针结合穴位注射与牵引结合推拿比较其有效率。⑤牵引、电针、推拿、TDP结合导引与牵引、理疗、TDP结合运动疗法相比较其有效率。⑥电针结合醋离子导入与单纯电针相比较有效率。⑦仰针灸结合龙氏手法与单纯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⑧不良反应。 结果:选择其中7篇(1 416例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文章。所有研究均有选择性偏倚、实施测量性偏倚、损耗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质量等级均为“C”级。且只有1个研究证明实验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研究1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常规针灸疗法。研究2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电针加絮刺火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常规针灸疗法。研究3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优于牵引疗法。研究4表明,颈椎牵引、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牵引结合推拿疗法。研究5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牵引、电针、推拿、TDP结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牵引、理疗、TDP结合运动疗法。研究6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电针结合醋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单纯电针疗法。研究7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针灸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于单纯针灸疗法。7个研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 结论:所纳入的7个研究中,由于目前针灸疗法的不统一,质量不高,诊断标准、随访时间、结果测量标准不一致,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将100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分别进行二步背抖法和传统手法的治疗,观察2周后和0.5 a随访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生活能力及总体疗效上比较均P<0.05,但0.5 a随访改善比较P>0.05.结论:二步背抖法近期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康复期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康复期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包括悬吊运动疗法(SET)、颈部肌肉主动功能训练、颈椎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MCU)肌力训练、传统功法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均经过4周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以颈椎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MCU)进行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检测比较.结果颈椎左右侧侧屈、前屈和后伸MCU力量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提高患者的颈椎功能,减低复发率,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当前国内保守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CBM(1978~2007)、CNKI(1979—2007)、VIP(1989~2007)数据库,纳入保守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1个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提升法推拿、推拿与牵引或针刺合用、关节松动术与牵引电疗合用、牵引与中频合用及穴位注射与推拿合用效果良好,但尚无证据证明再加用数种其它疗法对其疗效提高有益。结论多种保守疗法组合应用可能会提高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无法进行合并分析,使得目前的研究难以为最佳的组合方案提供有力的证据;且由于各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性偏倚、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尚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以检验通督强脊手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各93例例;因未能完成牵引疗程,对照组有5例剔除,治疗组4例剔除,故可评价的患者177例,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8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结合床边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床边牵引治疗,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CU)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活动的最大肌力。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进行Ridit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R值的95%CI无重叠,R治疗〈R对照,表明通督强脊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②对照组患者前屈、后伸和左旋转活动度无改善,P〉0.05;左右侧屈和右旋转活动度有改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方向活动度都有改善,P〈0.05。两种疗法对患者右侧屈活动度改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左右侧屈和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有提高,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和左旋转的最大肌力无改善,P〉O.05。治疗组患者颈椎方向活动最大肌力有改善,P〈O.05。两组患者颈椎右侧屈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别P〉0.05;其它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有差别,P〈0.05。两组患者右侧屈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异,P〈O.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9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颈椎牵引好,表明通督强脊手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临床分期综合治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及其相关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结合症候群。颈椎病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同。但是,目前采取的综合疗法多是多种方法的简单堆砌。我院康复中心颈椎病专科经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由于简单的综合疗法不能针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理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因此常常导致再次损伤,延长了治疗时间,并且很容易每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