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唐山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关怀需求的现状,探讨养老机构特征性因素对老年人关怀需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唐山市养老机构66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养老机构特征性因素问卷、养老机构老年人关怀行为评价量表.结果 唐山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关怀需求总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比较研究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并提出改进思路。方法 以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准确率为性能指标,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药品质量的变化,并进行模拟抽样检查,比较中美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性能;通过中心复合实验设计,考察中美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检查参数对准确率的影响。结果 在不同均值和标准差情况下,中美药典的检查准确率无显著差异;中心复合实验设计的结果表明,中美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参数均可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检查准确率。结论 中美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准确率基本一致,提出了优化含量均匀度检查参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稳定剂合成纳米银(AgNP)敷料促进深度烧伤致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效果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VEGF/MMP-9)信号通路机制。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深度烧伤致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伤口处理,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gNP敷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病原菌阳性率、伤口肉芽形态评分、VEGF以及MMP-9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创面病原菌阳性率为16.21%,显著低于对照组(3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伤口肉芽形态评分为(0.89±0.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6±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VEGF为(736.98±10.5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683.64±10.57) pg/mL],MMP-9为(2.08±0.52)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54...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中医皮肤科医生,从业已经7年,接触了大量的皮肤病患者,每一天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患者让人记忆深刻,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5.
姜艳  李爱求  李田田  姜允丽  吴蓓蓉  陆敏 《全科护理》2020,18(22):2817-2819
[目的]探讨儿童喘息性疾病居家雾化吸入模式应用效果。[方法]依托上海市儿童医院医联体平台将儿童喘息性疾病居家雾化吸入模式推广应用到医联体单位,采用便利抽样、问卷法调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嘉定区南翔医院3所医院呼吸科门诊雾化中心与专科病房喘息性疾病出院后需继续雾化治疗的390例患儿家长,其中居家雾化吸入治疗的186例作为观察组,医院雾化中心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204例作为对照组,评估分析两组儿童喘息性疾病控制治疗情况,探讨居家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症状控制124例(66.7%),再感染62例(33.3%);对照组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症状控制115例(56.4%),再感染者89例(43.6%),观察组雾化吸入治疗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发生再感染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喘息性疾病居家雾化吸入模式应用可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减少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活血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中医主要临床症状、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ASI评分、DLQ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红斑、浸润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解毒汤对寻常性银屑病血瘀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确诊感染德尔塔(Delta)毒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9日-8月16日在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确诊的75例Delta毒株COVID-19患者,并与2020年2月扬州市37例确诊原始毒株COVID-19患者进行比较,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75例Delta毒株感染患者中,男26例,女49例,中位年龄50.7(35.0,67.0)岁,其中41 ~64岁者24例(32.0%),≥65岁者28例(37.3%);原始毒株感染患者中位年龄46.2(36.5,55.5)岁,其中41 ~64岁者20例(54.1%).47例(62.7%)确诊Delta毒株COVID-19患者曾接种过1~3针疫苗,66例(88.0%)患者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后有明确的接触史,而34例(91.9%)原始毒株感染患者有明确接触史.5例Delta毒株感染患者无临床症状,54例(72.0%)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9例(52.0%)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21例(28.0%)有神经系统症状.就诊时病程>48 h患者年龄大于病程<24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48 h患者单核细胞计数低于病程<24 h患者,病程>48 h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病程<24h及24~ 48 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病程24~48 h以及>48 h患者胸部CT特征性炎症检出率高于病程<24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者咽拭子核酸开放阅读框基因、核壳蛋白基因Ct值无差异.结论 扬州市Delta毒株COVID-19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与COVID-19原始毒株相比,Delta毒株感染患者神经系统症状高发,肺部病灶进展迅速,建议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大鼠Cx43蛋白的分布及Cajal间质细胞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探讨舒胃汤治疗FD的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舒胃汤低剂量组(舒低组)、舒胃汤中剂量组(舒中组)、舒胃汤高剂量组(舒高组)和莫沙比利组(西药组),每组各12只.舒低组、舒中组、舒高组分别给予舒胃汤0.767 g/ml、1.534 g/ml、3.068 g/ml,西药组予莫沙必利1.37 mg/kg.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慢性束缚应激十过度疲劳十饮食失节),造成F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后第3天各组给予相应药液,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予以蒸馏水(10ml/kg),均为1次/d,持续14 d.第15天处死取胃窦组织和小肠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双染色观察Cx43蛋白的表达和ICC及神经纤维的形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窦组织和小肠组织中Cx4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舒高组、舒中组和西药组胃窦组织和小肠组织中Cx4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C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胆碱能神经-ICC-SMC网络结构紊乱,ICC和神经纤维数目减少(P<0.01),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舒高组、舒中组和西药组ICC超微结构较为正常完整,胆碱能神经-ICC-SMC网络基本完整,ICC和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增多(P<0.01),荧光强度明显加强(P<0.01).[结论]舒胃汤能够上调Cx43蛋白的表达,修复ICC和促进ICC的再生,增加神经纤维的数目,从而保持胆碱能神经-ICC-SMC网络结构的完整,恢复胃肠动力而有效治疗F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耐阿霉素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ADR)小剂量浓度递增间歇诱导SUP-B15(Ph~+)和RS4;11(Ph~-)细胞,建立SUP-B15/ADR和RS4;11/ADR耐药细胞株;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与增殖;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RT-PCR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ALL耐药细胞株SUP-B15/ADR和RS4;11/ADR,耐药指数分别为14.088±0.763和10.473±1.024。冻存的SUP-B15/ADR和RS4;11/ADR细胞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4±1.2%和89.3±1.6%,耐药指数分别为13.976±0.967和10.342±0.846,与冻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药培养1个月,2株细胞的耐药指数明显降低,分别为12.893±1.255和9.327±0.321(P﹤0.05)。SUP-B15/ADR和RS4;11/ADR细胞对阿糖胞苷的耐药指数分别为3.459±0.451和3.992±0.795,对依托泊苷的耐药指数分别为3.564±0.365和3.654±0.251。MDR1和P-gp在耐药细胞中的表达较亲本细胞增高。结论:小剂量浓度递增间歇诱导法可成功诱导出ALL耐阿霉素细胞株,其耐药机制是上调MDR1与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