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医药卫生   10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有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堵闭器介入治疗的可能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了解二尖瓣置换术mitralvalvereplacement,MVR保留瓣下结构对不同类型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机械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等指标进行体内定量研究。结果无论保留全瓣或后瓣,跨瓣血流边界位点TSS在两种不同构型机械瓣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叶机械瓣(单叶瓣)TSS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对于单叶瓣,TSS在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与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双叶瓣,保留全瓣组TSS均高于其它2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跨瓣血流扰动性,使下游TSS增大。这种影响以全瓣保留者为著,单叶瓣甚于双叶瓣。对于心功能较差,有必要保留全瓣瓣下结构者,可尽量使用双叶瓣,以减轻对人工心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报道采用手法复位为主,收治双colles骨折31例,治疗效果良好。并分析了双coiles骨折受伤机制,对治疗中复位、固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生脉注射液(红参、麦冬、五味子)多次静点对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时点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LS)血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生脉注射液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例。对照组予5葡萄糖液100mL 胰岛素1单位(R-I1U) KCL0.25g/iv.dripqd×7;治疗组分别予5葡萄糖液100mL R-I1U KCL0.25g 生脉注射液20、40、60mL,iv.dripqd×7。采用放免法测定第1天给药前和第1天给药后1h、12h、第2天给药前、第2天给药后12h、第4天给药前、第4天给药后1h、第7天给药前、第7天给药后1h共9个时点的EDLS血浓度,比较不同剂量生脉注射液静点后4组患者不同时点EDLS血浓度是否存在差别。结果:(1)连续多次给予生脉注射液后,EDLS血浓度基线升高;(2)随着生脉注射液剂量的增加,EDLS血浓度的升高更明显。结论:生脉注射液有提高EDLS血浓度的作用,多次给药后,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呈现一定的累积效应,同时使EDLS血浓度升高的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多次给药后,这种作用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136例AMI患者,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和非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较大(64.6±10.6比61.8±12.2岁, P<0.01),女性较多(34.9%比25.6%,P<0.01),多伴有糖尿病(25.5%比20.5%,P<0.01)和高血脂症(63.3%比57.2%,P<0.01),有吸烟史者较少(47.8%比58.0%,P<0.01),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较低(97.0%比98.7%,P<0.01),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高(分别为73.6%比65.7%,P<0.01;80.1%比76.2%,P=0.032).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10.3%比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左心室局部与整体舒缩功能。方法:采用DTI技术测量HCM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中段以及二尖瓣瓣环-室间隔和二尖瓣瓣环-侧壁交界处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DTI速度峰值(Sm1~4、Em1~4、Am1~4),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HCM患者室间隔和侧壁中段以及二尖瓣瓣环-室间隔和二尖瓣瓣环-侧壁交界处收缩期Sm1~4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舒张早期Em1~4明显低于正常,舒张晚期Am1~4明显高于正常,Em1~4/Am1~4明显减低;在正常人中,Em1/Am1和Em2/Am2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CM患者Em1/Am1明显低于Em2/Am2(P<0.05),且该组患者室间隔厚度明显大于侧壁厚度(2.36±0.50)cmvs(1.20±0.23)cm,P<0.05。结论:DTI技术测量的室壁运动速度可早期而准确反映HCM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变化,为左心室舒缩功能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兔血管壁组织中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的表达情况,探讨氟伐他汀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及高脂饮食加氟伐他汀干预组(n=8)。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动物胸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脂饮食组及高脂饮食加氟伐他汀干预组兔胸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均有LOX-1 mRNA及蛋白表达,而正常饮食组无表达;高脂饮食加氟伐他汀干预组LOX-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5)。结论动脉硬化兔胸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LOX-1表达明显升高,而氟伐他汀干预能够显著下调其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病因的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以及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异同.方法 持续性房颤患者140例,按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分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组(AS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组(NAS组),应用经胸超声和经食管超声(TEE)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检测患者左心耳血流速度,观察是否存在重度自发声学显影(SEC)、血栓以及临床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与NAS组比较,AS组患者左心耳重度SEC(71.6% vs 47.0%)、左心耳血栓(35.1% vs16.7%)和缺血性脑卒中(19.8% vs 9.9%)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左室收缩功能、左房内径和面积、左心耳面积和血流速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以及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房颤患者,提示对此类患者的处理需要独特的策略,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个体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中成像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用于检测血管斑块的有效性。方法建立血管斑块的平面应变模型并生成超声仿真数据。通过一维数值优化算法获得血管径向位移分布和应变分布。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迭代的方法得到血管的弹性模量分布。结果位移、应变、弹性模量3个分布图均能够检测到血管斑块,弹性模量能够提供斑块的形状大小信息,位移和应变分布图上斑块的轮廓尚不清晰。结论相对于位移和应变,弹性模量对于斑块的检测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受应变估计准确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 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 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 1、sICAM 1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稳定性心绞痛血清中VCAM 1和ICAM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较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的sVCAM 1和sICAM 1水平明显增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中水平较UA明显增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sVCAM 1和sICAM 1均明显增高 ,sVCAM 1和sICAM 1是检测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