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食管下端组织的ICC内质网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疗法的效应机制。方法将7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指针组、模型组、指针组。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制作GERD动物模型,指针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干预,疗程均为2周。干预结束后,切取大鼠食道下段组织制作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食管下端组织ICC内质网中的AMPK和mTOR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食管下端组织ICC内质网的AMPK mRNA、mTOR mRNA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AMPK蛋白表达低于空白组,指针组AMPK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指针组AMPK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OR蛋白表达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表明,mTOR mRNA及AMPK mRNA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ER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管下段组织ICC AMPK蛋白水平下调有关,与AMPK/mTOR自噬信号通路可能不相关。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的起效机制可能通过提高ICC细胞AMPK蛋白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胚胎发育异常神经上皮细胞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导致青少年癫痫发作较常见的一种颅内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DNT 类属于良性肿瘤,病变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特别是好发于颞叶。临床典型表现为患者发生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而手术切除病灶可取得根治性的效果。本文报告的3例经过 CT 检查诊断为 DNT 的患者,均由手术病理证实,探讨了 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配合药物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选出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入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饮食、规律服药、适当锻炼、作息规律概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基于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和药物治疗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及针药联合与单纯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所有有关针刺及针药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由两名评价者进行数据的筛选及提取,然后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包括1135例GERD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刺组及针药联合组治疗GERD在有效率、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症状等方面均明显的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GERD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然而,因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且数量较少,此结论仍需更多以及更高质量的RCT进一步的验证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纳入180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从上而下按压背俞穴,寻找阳性反应点,分析GERD的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及瘀血阻络证,其背俞穴阳性率最高的分别为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膈俞;除瘀血阻络证组外,各组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同组其余背俞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背俞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胆热犯胃证组、瘀血阻络证组及气郁痰阻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其余各组的同名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虚气逆证组胃俞与其余各组(除肝胃郁热证组外)的胃俞相比,肝胃郁热证组肝俞与其余各组(除气郁痰阻证组外)的肝俞相比;脾虚湿热证组脾俞与其余各组(除中虚气逆证组外)的脾俞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辅助方法,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4种经方对比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4种经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者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并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及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5.0及GeMTC 0.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总计2266例RE患者,共涉及9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这9种干预措施治疗RE疗效的可能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半夏泻心汤+PPI、旋覆代赭汤+PPI、四逆散+PPI、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PPI、四逆散、PPI。结论4种经方与PPI合用疗效优于单用PPI,其中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逆散与PPI合用为这9种治疗RE的干预措施中最佳的3种,但仍需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RCTs对此结论加以修正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质量将患者分为较好组、中等组和较差组,根据睡眠时间将患者分为过短组、适中组和过长组。测定各组患者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使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对各组患者进行症状积分评定,比较不同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患者的酸反流指标及症状积分。结果睡眠质量中等组和较差组与睡眠质量较好组比较、睡眠时间过短组和过长组与睡眠时间适中组比较,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及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结论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时间过长或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PLC-DAG-PKC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指针组、西药组,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构建GERD大鼠模型,西药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指针组施以背俞指针疗法进行干预,疗程均为2周。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干预结束后,光镜下观察大鼠食管下段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 (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PLC、DAG、PKC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口角处可见反流少量食物残渣,光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层增厚,固有层乳头延长伴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隙增宽。IHC和WB结果示模型组PLC、DAG蛋白表达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PKC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和指针组病理学观察可见食管粘膜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鳞状上皮修复完整,基底细胞呈单层排列,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IHC结果示西药组和指针组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PLC、DAG、PKC蛋白分布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能有效修复GERD大鼠食管粘膜结构,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LC-DAG-PKC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女性因各种原因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其发病风险逐年上升。然而,目前关于围绝经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文献较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与西医两方面对围绝经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探讨,为这一特殊时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深度针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2期)、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不同深度针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3.0绘制网络图,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用Gemtc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1 5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方面,深刺与常规针刺、浅刺及乳果糖相比,常规针刺与浅刺及乳果糖相比,浅刺与乳果糖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CCS评分方面,深刺与常规针刺及乳果糖相比,浅刺与乳果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深刺与浅刺相比,常规针刺与浅刺及乳果糖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及降低CCS评分的疗效由高到低均依次为:深刺浅刺乳果糖常规针刺。结论:天枢穴深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最佳,其次为浅刺,乳果糖第三,常规针刺疗效最差。由于深刺容易导致针刺部位疼痛、腹泻、全身酸痛,故考虑到病人的舒适度,浅刺可能为最佳的选择。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需谨慎看待,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直接比较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