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并优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筛选出最佳培养时间,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季节,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BMSCs,并通过传代培养对其进行扩增。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并按时间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抗原分子CD90及造血干细胞抗原分子CD45的表达;用β-巯基乙醇诱导BMSCs分化。结果:生长曲线分析,冬季培养的BMSCsF3代潜伏期为4d,对数期为5~9d,第10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春、夏、秋三季培养的BMSCsF3代潜伏期为2d,对数增殖期为3~6d,第7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流式细胞术检测F0代细胞中,CD90+CD45-细胞为3.5%,F3代细胞中CD90+CD45-细胞达到97%;F3代BMSCs镜下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β-巯基乙醇诱导BMSCs5h后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结论:不同培养季节对BMSCs生长曲线影响明显,春夏秋三季细胞生长较快,而冬季细胞生长缓慢,体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规律;贴壁筛选法是理想的体外分离扩增BMSCs的培养体系,所培养的BMSCs纯度高、生物学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回药伊消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5例)。2组患者均在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予二甲双胍口服,观察组加用回药伊消方,两组均连续用药半年为一个疗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当中Leptin、TNF-α、IL-6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Leptin、TNF-α、IL-6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eptin、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回药伊消方可通过降低脂肪组织中的Leptin、TNF-α、IL-6水平来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三伏灸联合中药足浴扶阳疗法对寒湿型体质女性的调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8月本院接受三伏灸的寒湿型体质女性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贴敷后给予健康指导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足浴。干预2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的体质辨识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医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舌面脉体质辨识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寒湿体质向平和质转化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其中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偏颇体质转化分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灸联合中药足浴扶阳疗法,可明显改善寒湿型体质女性的临床症状,通过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调理和养生指导,患者偏颇体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枪索CNKI等医学数据库中以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共检索1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以EXCEL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18首方剂中,出现了64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212次,在药物的核心系数(H)的统计中,黄芪,川芎,水蛭,地龙,当归,丹参等药物的核心系数(H)较高;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肝经,心经,脾经,肾经的药味和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中的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补气药和平肝熄风药使用的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黄芪-川芎,黄芪-水蛭,黄芪-当归,黄芪-丹参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药物的核心系数(H),归经,功效和药对的频率进行统计,能较好的发现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赵红波  吴晓晶  杨云  葛志明  张星  范娴娴 《中医杂志》2012,53(24):2112-2114,2121
目的 观察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轻-中度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5例轻-中度湿热蕴结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加味白头翁汤100ml肠内滴注,早晚各1次,结合穴位埋线疗法,1周1次.对照组以柳氮磺吡啶片2.0g研末后溶于100ml甲硝唑注射液中肠内滴注,早晚各1次.两组治疗4周后,复查肠镜并记录患者用药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肠镜下黏膜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积分明显低予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5.00% (P<0.05).结论 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轻-中度湿热蕴结型UC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空白诱导组、左归丸诱导组、地黄饮子诱导组、右归丸诱导组、维甲酸(RA)诱导组、左归丸联合RA诱导组、右归丸联合RA诱导组、地黄饮子联合RA诱导组,不同补肾法代表方药含药血清孵育BMSCs,移植后7、14 d进行移植细胞神经标志蛋白的检测.结果 诱导BMSCs经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后,阳性表达神经细胞的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est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能够促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补阴类代表方左归丸和阴阳双补类代表方地黄饮子在体内诱导分化的效果优于补阳类代表方右归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加味白头翁汤药液肠内滴注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连续用药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镜下黏膜征象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中医单项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中药组对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肠黏膜征象积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含量的降低作用和血清IL-10、IL-13含量的升高作用也均优于西药组(P0.05)。单项证候疗效方面:除腹痛外,中药组的腹泻、肛门坠胀、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各项证候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用药期间,中药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西药组4例出现直肠内烧灼刺痛感,但未影响治疗。【结论】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可有效抑制UC患者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孵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鼠缺血性脑损伤的脑组织Bcl-2(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及Bax(Bcl-2相关X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维甲酸组和地黄饮子组。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术后24h,假手术、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经尾静脉输入等量相应药物诱导后的BMSCs。移植7d和14d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法染色,分别观察大脑皮质每高倍镜视野Bcl-2、Bax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性脑损伤时大脑皮层均有Bcl-2和Bax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地黄饮子组、维甲酸组、BMSCs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缺血性脑损伤时皮层Bcl-2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Bax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Bcl-2和Bax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地黄饮子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而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