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寻找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特异性蛋白,并进行验证。方法: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LFP)检测ET患者和健康者血清蛋白质谱,选取疾病组蛋白丰浓度较对照组差异倍数上调或下调1.3倍及两组蛋白丰浓度经t检验P<0.05的蛋白定义为差异蛋白。应用KEGG和GO分析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组间差异蛋白平均丰浓度的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差异蛋白,应用平行反应监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发现差异蛋白共140个,其中72个蛋白表达上调,68个蛋白表达下调。KEGG富集显示差异蛋白表达与血小板活化通路相关,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差异蛋白是GPV、COL1A2、GP1bα、COL1A1和GPVI,其中GPV、GP1bα和GPVI表达上调,COL1A2和COL1A1表达下调。对COL1A1、GP1bα、GPVI和GPV进行PRM验证,其结果与LFP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ET患者差异蛋白与血小板活化通路激活相关,GPV、GPVI、COL1A1和GP1bα等差异蛋白可作为ET血小板活化相关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口服砷剂青黄散与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MDS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青黄散组32例和地西他滨组22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生存期。结果 疗效方面,青黄散组和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12.5%(4/32)、25.0%(8/32),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22.7%(5/22)、50.0%(11/22),两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P=0.083);但青黄散组的中位生存期(40个月)较地西他滨组(20个月)明显延长(P=0.037)。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青黄散组未观察到明显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感染,地西他滨组≥3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86.4%(19/22),≥3级感染的发生率为54.5%(12/22)。结论 与地西他滨比较,口服含砷中药青黄散能使老年MDS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对...  相似文献   
3.
“免疫”是机体抵抗异物,识别并处理自身异常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与中医学的“阳气”在功能上高度相似。且阳气主要发源于命门。张景岳基于其命门水火学说所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为调补命门真阴、元阳之名方。因此,本文基于命门水火学说,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左归丸、右归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发现命门与中枢免疫器官在功能上存在高度相似性,可以说命门真阴是免疫活动物质基础的集中体现,骨髓中各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是命门元阳的具体表现。左归丸、右归丸可以调补命门水火,使失衡的阴阳恢复到互根互用的平衡状态,对机体紊乱的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使用左归丸、右归丸治疗一些以虚证为主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切实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龙柴降血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 的有效性、抗凝作用和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羟基脲1.0 g/d或短效干扰素900万 U/w或长效干扰素180 μg/w,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龙柴降血方。治疗周期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分、有无疾病进展及血栓形成或出血事件。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数(CI)、血栓最大振幅(MA)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并观察龙柴降血方的抗凝作用。应用血栓弹力图中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AA抑制率,评估ET患者是否存在AR以及龙柴降血方对AR的影响。结果 72例患者中,7例患者脱落,可评价患者65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升高,PLT计数及MPN-10积分下降(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及血栓或出血事件。两组患者中,29例(44.62%)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对照组14例,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高凝状态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AR发生率为46.15%(30/65),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A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龙柴降血方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并能改善ET患者高凝状态和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服青黄散与低强度化疗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生存情况.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老年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接受口服青黄散治疗(青黄散组),22例接受低强度化疗(低强度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低强度化疗组和青黄散组中位生存期(13.0个月比13.5个月,x2=0.096,P=0.757)、1年生存率(59.1%比70.0%,x 2=0.543,P=0.461)、2年生存率(13.6%比15.0%,x 2=0.016,P>0.05)、3年生存率(4.6%比5.0%,x2=0.005,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显示,低强度化疗组和青黄散组年龄≥75岁(12个月比12.5个月,x 2=1.317,P=0.251)、体能状况评分>2分(12个月比12个月,x2=0.834,P=0.361)、继发AML(10个月比14个月,x2=1.552,P=0.213)、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疾病指数>2(12个月比13个月,x2=1.726,P=0.189)以及差的遗传学特征(12个月比8个月,x2=0.479,P=0.489)患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青黄散与低强度化疗治疗老年AML患者的生存期相似.不愿接受低强度化疗的老年AML患者,尤其75岁以上患者,可以选择口服青黄散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肿瘤DNA(BM-tDNA)与外周血浆循环肿瘤DNA(PP-ctDNA)突变位点的一致性。方法:用NGS 127-gene panel的骨髓与外周血同期送检者(19例)检测肿瘤DNA,分析BM-tDNA与PP-ctDNA突变位点VAF的一致性。随机加测其中5例患者外周血细胞的肿瘤DNA(PC-t DNA),并分析PC-tDNA与PP-ctDNA以及BM-tDNA突变位点VAF的一致性。另外检测和分析13例非同期送检患者PP-ctDNA与BM-tDNA的VAF差值,并与同期患者PP-ctDNA与BM-tDNA VAF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同期(19例)与非同期(13例)患者人均PP-ctDNA浓度分别为0.59 ng/μl和0.604 ng/μl,其中位数浓度分别为0.330 ng/μl和0.338 ng/μl。19例同期送检患者BM-tDNA与PP-ctDNA交集位点的VAF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693;P0.05),其中单碱基置换(SNP)位点VAF的一致性(R~2=0.9712)较插入缺失(Indel)位点为好(R~2=0.6813),BM-tDNA与PP-ctDNA中有临床意义的位点的检出率和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203,P0.05)。19例同期送检患者中,12例初诊(R~2=0.9325,P0.05)和5例治疗后(R~2=0.9875,P0.05)患者BM-tDNA与PP-ctDNA的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随机加测其中5例患者的PC-tDNA结果显示,PC-tDNA与PP-ctDNA(R~2=0.8783)以及BM-tDNA(R~2=0.9633)突变位点的VAF均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与19例同期送检患者相比,13例非同期送检BM-tDNA与PP-ctDNA VAF差值显著增大(P0.05)。结论:PP-ctDNA浓度稳定,临床有意义位点与BM-tDNA一致性高,样本容易采集,可代替骨髓作为基因检测的生物样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胡晓梅主任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4月1日—2020年11月30日胡晓梅主任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有效方剂202首,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其处方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筛选累计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作为其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然后对核心药物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索其治疗PV的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 通过药物频次分析得到的前10位的核心药物是生地黄、柴胡、白花蛇舌草、赤芍、龙葵、半枝莲、龙胆、夏枯草、黄芩、牛膝。用药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核心组合是生地黄和柴胡。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药物的靶点为378个,与PV相关的疾病靶点为589个,韦恩图显示核心药物与PV相关的靶点为114个。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显示核心药物治疗PV主要涉及氧化应激、药物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它们通过细胞因子受体-配体结合、磷酸化作用、血红素结合、蛋白结合、激酶调节等分子功能在细胞膜、分泌囊泡等部位发挥作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于PI3K-Akt、HIF-1、JAK-STAT、P53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图显示,STAT3、AKT1、TP53、MAPK1、TNF、VEGFA、MAPK14、IL6有可能是核心药物治疗PV的关键靶点。[结论] 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获得胡晓梅主任治疗PV的高频核心药物,并揭示了核心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PV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PV提供了参考方案,并为进一步深入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接受口服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生存期,并探讨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 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的17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截至2018年4月1日,终极指标为生存期。生存资料的描述采用Kaplan-Meier分析。影响服用复方青黄散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采用单变量分析,不同预后因素的组间生存分布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组间生存分布采用Log-rank检验,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7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1、3、5以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88%、38.23%以及5.88%。44例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中,13例患者治疗后原始细胞比例下降。所有170例患者中,仅2例原始细胞增多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各因素对位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60岁患者位生存期(55个月)显著长于年龄>60岁患者(4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P=0.032);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55个月)显著长于男性患者(4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66,P=0.013);染色体核型预后很好/好患者中位生存期(57个月)显著长于预后中等患者(4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33,P=0.042)。分析各因素对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60岁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8,P=0.01),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8,P=0.01),预后很好/好核型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最高,预后差/很差核型患者次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2,P=0.031),预后中等患者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44),IPSS-R危度对患者1、3、5以及10年生存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高危/极高危MDS患者仍可以从复方青黄散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邓成珊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临床以实证为主,部分实证病例随病情发展,火热之邪伤气耗阴可转为慢性。邓成珊认为风热毒邪是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之因,风热毒邪侵淫腠理,深入营血,即"热入血分",或素体阴虚血分伏热,复感风热毒邪,风热与血热相搏,脉络受损,血溢脉外。邓成珊认为血友病源于先天,肾为先天,主骨、生髓、藏精,肾阴虚为发病之本,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或反复热毒外侵,热迫血行,故见各部位出血;一方面血溢脉外成瘀,瘀阻经络,不通则痛,故见关节疼痛不舒,日久见强直畸形;一方面瘀血内阻,气血壅滞,易内生郁热,故见关节红肿;三因反复出血,更损伤阴血,阴虚血少,内热丛生,形成恶性循环。邓成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以及血友病等不同出血性疾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巧用犀角地黄汤变方化裁施治,获得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伴随骨髓网状纤维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8例ET患者根据是否伴有轻度骨髓网状纤维增多(1级)分为增多组(29例)和无增多组(29例),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基因突变、血常规、生化、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等指标差异,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ET患者伴随轻度骨髓网状纤维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无增多组比较,增多组患者的TET2突变频率(30.77%vs 8.33%,P=0.048)、血小板计数(PLT)[(820.93±242.95)×109/L vs (673.93±174.00)×109/L,P=0.01]、乳酸脱氢酶[(285.63±97.60) U/L vs(213.46±45.14) U/L,P=0.02]、造血容量[(62.00±15.75)%vs (53.20±12.82)%,P=0.04]、粒系细胞占比[(63.64±8.61)%vs (57.70±8.80)%,P=0.02]、粒红细胞比[(4.01±2.02) vs (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