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踝夹板配合袜套悬吊牵引治疗踝部骨折关继超董福慧尚天裕陈力夯*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100700)*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医院(100700)我科自1990年8月至1994年12月共收治了28例双踝和三踝骨折病人,采用手法复位,超踝夹板固定,配...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间骨折比较少见,约占成人骨折的1%,由于其特殊的骨性结构及周围组织特殊的解剖关系,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我院自2005年底采用经肱三头肌入路,手术治疗该骨折,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肌肉动力与断端显微位移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肌力和位移的变化,探讨肌肉动力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肌力和位移传感器,测试夹板固定下兔胫骨干闭合骨折后的肌力与位移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正常肌力5.04kg,伤后第一天肌力1.87kg,位移0.87mm;7天对肌力3.35kg,位移最大为1.02mm;14天对肌力接近正常5.01kg(P>0.05);21天对肌力恢复正常,位移下降至0.28mm;35天时位移仅为0.035mm,骨折愈合。结论:肌肉动力为骨折端提供间歇性生理应力为骨折愈合所必需,骨折愈合的最佳应力是该部生理状态下所承受的肌力。在功能活动时允许断端一定范围的纵向活动,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尺骨茎突骨折的机制,构建包括主要骨骼和韧带的尺骨茎突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为尺骨茎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工具。方法:基于正常人体腕关节的CT影像及各组织解剖特点、材料参数,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尺骨茎突骨折的相关特点,进行截骨造模,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尺骨茎突骨折有限元模型,计算和分析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相对位移变化及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情况。结果:建立了387 763个节点,1 094 717个单元的骨骼、软骨、韧带、骨间膜等结构完整的尺骨茎突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工况下计算得出的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相对位移变化及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情况与临床实际符合。结论:建立的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尺骨茎突骨折的力学机理分析,计算出的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相对位移变化及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情况符合临床中尺骨茎突骨折分型的描述,可用于尺骨茎突骨折力学变化的可视化分析及临疗效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以中医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历史悠久。通过对古代有关桡骨远端骨折文献的学习,指出古代医家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为近代尚天裕先生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分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近代骨科手法整复以及外固定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认为中医学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占有明显优势,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值得现代临床医生深刻领悟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1992年4月~1997年10月,我院共诊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0余例,其中有24例为颈性心绞痛误诊为冠心痛心绞痛。这24例中有21例为不同医院首诊误诊,经长期治疗无效转我院进行诊断治疗中发现的,3例为我院误诊。因颈性心绞痛易与冠心病心绞痛相混淆,往往容易误诊而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同时颈性心绞痛患者服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多无疗效。因此,早期确诊对治疗及愈合有重要意义。笔者拟结合本组病例对颈性心绞痛误诊冠心病心绞痛的原因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35~65岁。24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骨折的力学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夹板固定下骨折愈合的质量,探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实验性兔胫骨骨折采用夹板固定后,不同时期的骨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2周时骨痂的强度和刚度均较低,4周时迅速上升,6周时达到高大,8周时又有所下降。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且骨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关节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实验家兔7只,在实验家兔一侧股骨干和胫骨骨干各穿2枚直径1.5 mm 克氏针,分别安装框架平台。然后在体外通过在膝关节内、外侧分别安装模拟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轨迹的平面四杆机构,连接股骨和胫骨上已经安装好的框架平台。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同时截骨去除关节软骨、部分软骨下骨及十字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等结构,但不损伤肌腱起止点,保留关节囊及囊外韧带,保留髌骨和籽骨。术后家兔自然活动。在关节截骨后的愈合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片,测量关节矢状面的活动度和骨性间隙。结果 7只实验家兔中6例成功安装外置式人工关节,截骨微创骨穿针仿生运动外置式人工关节控制下自然活动。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分别为:术后第1周,极限屈曲位(144.7±15.62)°, 极限伸直位(44.2±25.77)°, 活动度(100.5±29.03)°; 术后第12周,极限屈曲位(139.4 ± 12.92)°, 极限伸直位(40.4±22.04)°,活动度(99.0±23.39)°。截骨术后第12周与截骨术后第1周相比,屈曲位、伸直位和活动度均没有显著差异。X线显示骨性关节间隙依然存在。截骨侧骨性关节间隙明显减小,由截骨术后第1周(4.03±1.84) mm 减小到第12周(2.32±1.05) mm,而对侧正常骨性关节间隙为(1.27±0.22) mm。术后16周拆除外置式人工关节,切开关节囊观察,发现新生白色软骨覆盖截骨再生表面,表面光滑,具有典型关节滑车结构,并且观察到类似韧带的纤维束从再生的股骨下端发出,终止于新生的胫骨上端。术后第25周,所有6只实验家兔截骨再生膝关节屈曲位(148.3±4.75)°,伸直位(48.30±17.57)°,活动范围(100.0±20.80)°;对侧(左侧)正常膝关节屈曲位(148.3±7.5)°,伸直位(21.6±9.09)°,活动范围(126.7±6.88)°。截骨侧、对侧骨性关节间隙分别为(1.4±0.59)、(0.92±0.35) mm。结论 外置式仿生运动人工关节为家兔膝关节再生保留了再生空间,提供了一种运动模拟环境、印证了骨折愈合过程的应力适应性。本研究结果提示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正常家兔膝关节内截骨后再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内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8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52例;年龄34-85岁,平均60.27岁;左侧33例,右侧27例。所有骨折为自行摔倒后手撑地所致,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3型22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20例,C2型8例,C3型4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握力、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结果: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桡骨高度:外固定组平均(4.85±2.75)mm,内固定组平均(4.29±1.53)mm;掌倾角:外固定组平均(14.66±10.77)。,内固定组平均(14.39±5.01)。;尺偏角:外固定组平均(7.90±4.70)。,内固定组平均(6.19±3.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功能比较,除旋后及桡偏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atra腕关节评分标准测定两组患者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外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86-27分,其中优15例,良11例,可1例,差3例;功能评分平均94.93分,均为优。内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91.27分,其中优16侧,良12例,可2例;功能评分平均94-23分,均为优。结论:复位外固定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相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第五跖骨基底I区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常由内翻暴力所致是由间接暴力引起的撕脱骨折。弹力绷带制动或石膏外固定治疗,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肿胀、疼痛等并发症。我们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治疗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