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艾条和线香灸大鼠关元穴区对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激活状态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每组4只。线香组和艾条组分别用艾草线香和艾条对大鼠关元穴区施灸10 min。测温仪测量各组大鼠关元穴区的皮肤温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结果:施灸后,艾条组穴区及穴区旁开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在大鼠小肠组织中均存在大量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表达肥大细胞,其中一部分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共表达,表现为激活状态。这些激活状态的肥大细胞在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中的平均数值依次为9. 2±3. 6、10. 8±5. 3和17. 1±6. 3,艾条组的平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同时,在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周围均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论:大鼠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激活程度随关元穴区施灸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肾俞"穴与肾上腺相关感觉、交感和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征,揭示"肾俞"穴与肾上腺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Alexa荧光素488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488-CTB)注射在大鼠第2腰椎(L)左侧相当于人体肾俞穴的位置,将Alexa荧光素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594-CTB)注入肾上腺实质。3d后灌流固定,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脊神经节、交感神经链和脊髓标记到的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被AF 488-CTB和AF 594-CTB标记的神经元均出现在相应神经组织的左侧,与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相关的感觉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胸(T)10至L 2节段脊神经节,并分别集中在T 12—T 13和T 11—T 12脊神经节中,T 12—L 1脊神经节中分布有少量的AF 488/594-CTB双标记神经元。在腰部交感神经链仅观察到由AF 488-CTB和AF 594-CTB各自标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而在T 11—T 13节段脊髓侧角中只有AF 594-CTB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在颈(C)7—C 8以及T 11—L 1节段脊髓前角观察到AF 488-CTB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结论: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在感觉和交感神经支配方面存在节段性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针刺"肾俞"穴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解剖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素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特定细胞上的表达,探讨腧穴之间组织学上的差异。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其后肢"内庭""足三里"和"伏兔"为代表穴区。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每个穴区局部组织进行染色,所选用的抗体和生物学标记物包括血清素、鬼笔环肽、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穴区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血清素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穴区的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的部位呈扁平或不规则形,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集中分布在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周围,在CGRP阳性神经纤维周围亦有大量分布。血清素阳性细胞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 01)。结论:皮肤血清素阳性细胞是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而且依穴区所在部位的不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提示针刺对血清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强弱可能与选取腧穴所在部位血清素阳性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腧穴结构是针灸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载体。虽然研究者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腧穴结构的探索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几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但是对它的认识程度仍然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态学研究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研究腧穴结构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从体表和局部解剖学水平更好地认识腧穴的结构,而且可以从微观水平揭示腧穴结构中所包含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从而促进从穴区局部和全身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角度出发,更深入探讨针灸的生物学效应。从显微结构入手观察与腧穴相关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助于从静态到动态变化的角度增进对腧穴本质的认识。这可能成为今后深入了解腧穴功能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太冲""涌泉"穴皮肤组织中淋巴管的显微结构,探讨研究腧穴相关组织学特征的新方法。方法:将正常SD大鼠经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固定后,取下包含"太冲"和"涌泉"在内的5 mm×3 mm皮肤组织并进行后固定和脱水,用冰冻切片机制成30μm厚的矢状或平展组织切片,再以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酶受体1(LYVE-1)、鬼笔环肽(phalloidin)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组织切片中的淋巴管、血管和神经纤维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最后使用荧光显微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太冲"和"涌泉"的皮肤组织中,标记的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结构清晰,三者对比鲜明。其中毛细淋巴管起始于膨大的盲端,以多种形态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纵横交错;毛细淋巴管周围分布着大量粗细不等的毛细血管,与其伴行或交叉而过,在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之间有游离的神经纤维分布。结论:本研究从组织学角度表明毛细淋巴管与周围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一起广泛分布在"太冲"和"涌泉"的皮肤组织中。虽然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并不局限在穴区,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针灸可能通过穴区存在的毛细淋巴管来发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