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性双瘫儿童100例,随机分成2组,各有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1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及步态时空参数。结果 2组治疗后GMFM的D区、E区评分,FMFM、BBS评分,步速、步幅、摆动相及1min步行距离明显对比治疗前提高(P<0.05),MAS评分,步频、步态周期、支撑相及10m步行时间明显对比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水平对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痉挛性双瘫儿童采取任务导向性训练后,可有助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移动功能,增加肢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量化分析痉挛型脑瘫儿童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名GMFCSⅠ级或Ⅱ级的痉挛型脑瘫儿童和16名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0. 5 m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Rsscan International@,比利时)对受试者进行自然行走过程的步态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别对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及脑瘫儿童患侧、健侧步态参数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痉挛型脑瘫儿童足跟着地期、足后部所受冲量百分比、足中部和足跟中部压强峰值、第一趾骨和第一跖骨单位时间负荷率显著小于健康儿童(P<0. 001、P=0. 029、P=0. 035、P=0. 027、P=0. 017、P=0. 026),而全足支撑期、足中部所受冲量百分比、足弓指数、足底第三到第五跖骨和足中部所受冲量显著大于健康儿童(P=0. 041、P=0. 031、P=0. 034、P=0. 024、P=0. 007、P=0. 045、P=0. 046);痉挛型脑瘫儿童受累侧和非受累侧足底压力分布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特征发生明显改变,并且非受累侧存在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步态分析方法研究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的运动学特征。方法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16例痉挛型脑瘫儿童和16例健康儿童平地常速来回行走的步态进行测试,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与健侧、痉挛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的步态差异。结果与健侧相比,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单步时间、摆动时间和跖骨离地期显著长于健侧(P 0. 05),患侧步频、步速、支撑相末期显著低于健侧(P 0. 05)。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步态周期时间、单步时间、站立时间、摆动时间、站立相所占百分比、支撑相中期、摆动前期和跖骨离地期相比于正常儿童均显著增加(P 0. 05)。痉挛型脑瘫儿童跨步长、步速、步频、支撑相末期相比于正常儿童均显著降低(P 0. 05),拔腿强度也降低(P=0. 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时稳定性降低,其患侧单步时间、摆动时间、跖骨离地期和拔腿强度或许可以作为敏感指标应用于临床评估,指导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患儿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8例脑瘫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9)及观察组(n=59)。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粗大日常运动功能评估(GMFM-88)量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量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53%)高于对照组(76.27%)(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FMF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FMFM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发育商(DQ)、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DQ均高于治疗前,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Q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患儿接受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儿肢体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透刺法辅助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1月作者所在医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给予患侧地仓透颊车穴针刺。2组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颊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比较2组患侧颊肌肌电信号(患侧颊肌放松20 s、患侧颊肌微笑)以及2组患健侧颊肌肌电信号差异。参照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患侧颊肌放松20 s的肌电信号、患侧颊肌微笑的肌电信号、患健侧颊肌的肌电信号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颊肌放松20 s的肌电信号、患侧颊肌微笑的肌电信号、患健侧颊肌的肌电信号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113,P0.05)。结论透刺法对小儿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提高针刺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0~2岁正常婴幼儿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的参考值,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左右侧之间的差异。方法:用关节量角器测量90例0~2岁正常婴幼儿双侧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本方法测量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74~0.888;颈椎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1.98°±10.80°,后伸被动关节活动度为83.05°±14.44°,侧弯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9.72°±9.90°,旋转被动关节活动度为96.96°±11.22°;被动关节活动度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量角器测量婴幼儿颈椎被动关节活动度一致性较好,临床应用方便。婴幼儿颈椎关节活动度在不同个体间差异大,本参考值可在斜颈病情评估和牵拉手法强度方面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