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政治法律   1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逮捕作为《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审查逮捕作为是否适用逮捕的输出程序,其运行过程有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没有得到详细的考察,为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2.
谢剑  范华涛  何丹  潘博 《人民检察》2020,(16):67-70
追溯非羁押诉讼司法理念的来源,"枫桥经验"中"捕人少、治安好"的理念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历史渊源。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检察院多年来不断传承发展"捕人少、治安好"的内涵和实践经验,通过强化捕前把关、严控提请逮捕案件,细化捕中对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落实捕后监督、严防不羁押失管逃诉等,实现了"以非羁押为原则、以羁押为例外"的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及时出台相应司法解释、制定非羁押诉讼配套保障措施、扩大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面并保障平等适用、加强风险防控等,促进非羁押诉讼更好运行。  相似文献   
3.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视野,能够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科学系统的分析视角与理论借鉴。从"结构—功能"主义中的"价值—制度—角色"分析框架出发,可以发现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着价值引导性弱化、制度规制实效不彰和角色错位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治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以党内政治价值认同提供党的政治立场的合法性。二是以制度执行力建设强化党内制度的权威性。三是以政治角色扮演能力达成组织性与纪律性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潘博 《探索》2023,(5):134-148
“人人履责”是破解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关键,实现“人人履责”有助于真正建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既有研究缺乏关于如何实现“人人履责”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而且往往以抽象、模糊的居民作为动员对象。仅聚焦居民个体层面的动员,社区治理将难以真正达成“人人履责”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当跳出聚焦个体的视野窠臼,寻找实现“人人履责”的新的着力点。家庭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家庭所蕴含的家政、情感、支配三重要素,可以激发作为家庭成员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对W市R社区相关实践的考察发现,以家庭行动者网络为载体,可以将异质性的原子化居民转换成为高度同质化的行动整体,并通过征召、动员等过程不断扩大履责主体范畴、提升履责水平,从而形成具有共同目标、认同公共责任、富有行动能力的“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该过程中,家庭行动者网络的发展与“人人履责”的实现是同步运作、共同推进的,“载体—网络发展”线与“目标—认知转换”线交织融合,呈现出“网络建设—认知转换”的逻辑理路。以“家家履责”推动实现“人人履责”,为推进“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可行思路,也为进一步完善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哄抢”、“中国式过马路”等“法不责众”现象的屡次出现与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背道而驰。“法不责众”现象不仅涉及到对公私财产权的侵害,更是落后法治观念对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阻碍的典型体现。“法不责众”现象背后的公众心理涉及到群体心理过程、从众心态理论,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并从法治的视角提出破解困局的相应对策,不仅对于破解哄抢难题、启发维稳有所助益,更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形塑中国法治文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何维忠  潘博 《法制与社会》2010,(10):131-132
串通投标罪的主体应以“串通投标行为”为核心,坚持以“参与”投标程序为基础,站在实质解释论的立场,将其理解为:参与招投标程序,并实施串通投标的行为人。  相似文献   
8.
潘博 《北京观察》2002,(11):20-23
近两三年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高新技术产业与专业服务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中关村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中介服务体系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制度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要素构成,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我国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效性的发挥,主要体现为强制性政策法规的建立与执行、行动者的自律与共同体的他律以及行动者对高校廉洁文化的认同三方面要素共存且互相影响的过程。在现实运行中,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备与执行效力低下、行动者价值观念偏差与共同体关系不彰以及"潜规则"对高校廉洁文化的消解等现实梗阻,它们造成高校反腐倡廉制度部分失灵。应从完善政策法规与提升制度执行力、形塑行动者价值理念与厘清共同体关系以及破解"潜规则"与培育高校廉洁文化几方面来进行制度补给。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少数党员存在着政治纪律散漫、贪污腐败以及脱离群众等问题,主要可以归因于少数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冲突,并采取了错误的调适策略所致。党员角色冲突的类型包括基于多元角色价值产生的角色冲突、基于角色规范产生的角色冲突、基于角色期望产生的角色冲突。党内政治文化具有表征党员的正确角色期望、筛滤错误的角色文化信息和契合党员角色冲突的调适需求等功能。因此,要结合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战略部署,基于价值形塑、规范厘定与期望协调来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角色冲突的调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