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研究黄土包气带中放射性核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二维迁移 ,在野外试验场的 C坑 (天然条件 )和 F坑 (人工喷淋条件 )进行了取样测量。将 85Sr、13 4Cs和 60 Co三种核素与黄土均匀混合 ,制成示踪源 ,埋置于坑底中心位置 ,距地表 1m,两坑示踪源层尺寸均为 5.5cm× 0 .6 cm。分别于埋置示踪源层后的第 783d(F坑 )和 10 72 d(C坑 )进行解体采样。使用专门制作的采样定位环 ,分层、分环采样。垂向分层 ,每层厚 1cm;水平方向分环 ,环的直径为 3~ 2 7cm,分 9种尺寸。在 C坑和 F坑分别采土样 2 4 1和 2 13个。用 Na I(Tl)γ谱仪测量土样中85Sr、13 4Cs和60 Co的活度 ,得到两坑中三种核素的比活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 ,13 4Cs和 60 Co的比活度峰在两试验坑中垂向迁移距离均小于 1cm,但也有一小部分迁移距离较大 ;而 85Sr的比活度峰在人工喷淋条件 (喷淋强度 1.5cm/d)的 F坑 ,向下迁移了约 13cm,在天然条件的 C坑 ,比活度峰仍在示踪源层 ,但在上、下二个方向上明显展宽。另外 ,还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径向距为 11.3cm(F坑 )和 12 .8cm(C坑 )样品中也有三种核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一例手指钚金属残留的病例,该例曾在他院做过3次手术去污,据称手指残留的钚量为4.1毫微居里。此次术前测量手指残留钚量为10.5±2.1毫微居里,区域淋巴结聚集的钚量为7.3毫微居里(2.5毫米深时)。经手术切除手指污染组织及区域性淋巴结,所清除的钚量总计为23.5毫微居里。术后2个月、7个月及1年后复查测定均在本底水平,此点说明手术去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1概况1998年11月2~6日,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举行IAEA协调研究计划《用亚洲人体模型进行活体计数系统比对》的研究协调会议。这次会议是本计划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研究协调会议。第一次会议是1996年12月9~13日在印度孟买市巴巴原子研究中心举...  相似文献   
4.
樊耀国  金月如 《辐射防护》1999,19(4):263-271
本文报道用LLNL胸腔模型和JAERI躯干模型对由双层晶体探测器构成的超铀元素活体测量系统进行效率刻度的结果及其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用JAERI模型得到的肺中^241Am的诸数效率比LLNL模型的高7%~10%,而对肺中^238,239Pu用LLNL模型得到的计数效率比用JAERI模型的高7%-20%。  相似文献   
5.
野外试验场核素迁移试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在试验坑取土样,测定不同深度处的核素比活度分布.本文介绍了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中核素迁移而开发的直接测定方法,主要介绍测量原理、装置、刻度及部分测定结果.试验所用的示踪核素源层为布放在地表下1m深处体积为φ55mm×6mm的85Sr、134Cs、60Co与黄土的混合物.直接测量装置包括测井用探头[φ50mm×30mm的NaI(Tl)探测器及其铅屏蔽体]、探头升降及深度测读部分、数据获取系统和测井四部分.文中给出了在天然条件(C坑)和人工喷淋条件(F坑)下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的85Sr的垂向活度分布曲线.试验结果表明,F坑中示踪核素投放后第264天85Sr峰位向下迁移了5cm左右,第430天已向下迁移了约8cm;而在C坑,在约2年试验期内85Sr的峰位几乎仍在原处.本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上与采集土芯样测量的结果相符.最后分析了本方法尚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野外试验场核素迁移试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在试验坑取土样,测定不同深度处的核素比活度分布。本文介绍了为中国辐射防护野外试验场带土壤中核素迁移而开发的直接测定方法,主要介绍测量原理,装置,刻度及部分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8.
核素在非饱和黄土介质中的二维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天然降水条件下,在近3年的试验期间,^60Co,^85Sr和^134Cs三种核素在非饱和黄土介质中的比活度分布质心仍在示中源层这内,^85Sr的侧向比活度分布方差与纵向比活度分布方差相当;在人工喷淋条件下,这些核素的迁移距离也很短,说明非饱和黄土对这些核素有较强的吸附滞留能力。或者换句话说,非饱和黄土可以作为中低放废物处置的候选地质介质。另外,根据对试验结果的拟合与分析看出,降水入渗量极大地影响着核素向下的迁移速度和纵向扩展,因此,控制流经处置库的入渗水量,是减少处置废物中放射性核素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黄土包气带中放射性核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二维迁移,在野外试验场的C坑(天然条件)和F坑(人工喷淋条件)进行了取样测量.将85Sr、134Cs和60Co三种核素与黄土均匀混合,制成示踪源,埋置于坑底中心位置,距地表1m,两坑示踪源层尺寸均为φ5.5cm×0.6cm.分别于埋置示踪源层后的第783d(F坑)和1072d(C坑)进行解体采样.使用专门制作的采样定位环,分层、分环采样.垂向分层,每层厚1cm;水平方向分环,环的直径为3~27cm,分9种尺寸.在C坑和F坑分别采土样241和213个.用NaI(Tl)γ谱仪测量土样中85Sr、134Cs和60Co的活度,得到两坑中三种核素的比活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134Cs和60Co的比活度峰在两试验坑中垂向迁移距离均小于1cm,但也有一小部分迁移距离较大;而85Sr的比活度峰在人工喷淋条件(喷淋强度1.5cm/d)的F坑,向下迁移了约13cm,在天然条件的C坑,比活度峰仍在示踪源层,但在上、下二个方向上明显展宽.另外,还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径向距为11.3cm(F坑)和12.8cm(C坑)样品中也有三种核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野外试验场核素迁移试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在试验坑取土样 ,测定不同深度处的核素比活度分布。本文介绍了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中核素迁移而开发的直接测定方法 ,主要介绍测量原理、装置、刻度及部分测定结果。试验所用的示踪核素源层为布放在地表下 1m深处体积为 55mm× 6 mm的85Sr、13 4Cs、60 Co与黄土的混合物。直接测量装置包括测井用探头 [ 50 mm× 30 mm的 Na I(Tl)探测器及其铅屏蔽体 ]、探头升降及深度测读部分、数据获取系统和测井四部分。文中给出了在天然条件 (C坑 )和人工喷淋条件 (F坑 )下示踪核素投放后不同时间的85Sr的垂向活度分布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F坑中示踪核素投放后第 2 6 4天 85Sr峰位向下迁移了 5cm左右 ,第 4 30天已向下迁移了约 8cm;而在 C坑 ,在约 2年试验期内85Sr的峰位几乎仍在原处。本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上与采集土芯样测量的结果相符。最后分析了本方法尚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