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28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市种子站从2000年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并组织了张家港农业试验站等三家单位进行品比试验.经过2年种植试验,从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引进的中早熟杂交辣椒组合辣优9号表现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佳,是苏州沿江沙土地区特别是重茬地区露地栽培较为理想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2.
苏州市种子站从2000年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并组织了张家港农业试验站等三家单位进行品比试验。经过2年种植试验,从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引进的中早熟杂交辣椒组合辣优9号表现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佳,是苏州沿江沙土地区特别是重茬地区露地栽培较为理想的推广品种。苏州沿江沙土地区露地栽培一般在5月中旬定植,6月中下旬开始采收青椒,7月中旬可以采收红椒。由于该品种抗热性较强,可以安全越夏,所以其采收期可以延长到11月中下旬。青椒产量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至7月底和9月中旬至11月中旬,8月初至9月上旬由于高温的…  相似文献   
3.
中糯2号是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曾三省研究员选育的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 2001年苏州市种子管理站引进试种,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表现品质优良,综合抗性较强,又具有较高的产量,适于江苏地区推广种  相似文献   
4.
1选育经过1.1亲本的选育辣优9号是三系杂交品种,母本33A是以33号椒为保持系的优良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其植株较矮,早中熟,结果性能极好,耐弱光,果实羊角形,色绿,味辣。父本17号椒,引自泰国,经过多代单株自交后筛选的优良自交系、恢复系,其植株较高,中熟,抗逆性强,果实羊角形,色深绿,味辣。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扶持粮食生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其中良种补贴既是一项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加快优良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政策,又是一项符合WTO规则的"黄箱"政策,是国际上政府支持农业、补贴农民的通用做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苏州市委、市政府对良种补贴项目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每年从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1600多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水稻良种补贴项目.  相似文献   
6.
所谓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即在12月中下旬~2月上旬期间,将切好催芽的马铃薯薯块直接摆放在稻板田上,盖上稻草再配合其他一些措施的简易栽培方法。它彻底改变了原来旱地翻耕栽培马铃薯的方式,既省工。又可以充分利用稻草,解决稻草焚烧、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亩产1500~2000奴,比种植小麦、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3号为材料,利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浸丰和使百克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和细胞膜透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浸丰药剂含量在增加至两倍以内对种子的萌发、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增加至四倍时,种子发芽受到抑制;使百克药剂含量在四倍以内,对种子的发芽影响不显著,但对种子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通过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种浸种药剂处理均导致种子细胞膜的透性上升,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明显,主要是药剂浓度过高后干扰(或抑制)种子的生理代谢,导致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栽插密度和施肥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组合甬优8号生育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步明确甬优8号要达到稳产高产,栽插密度以18.75万~22.5万穴/hm2为宜,7月10~15日后应严格控制氮素肥料的施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无机肥料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杂交粳稻常优1号制种基肥中每亩增施200kg纯有机肥料,能促进中后期分蘖发生和颖花分化,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制种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杂交粳稻推广实践,分析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并对该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稳面攻产保安全,提质增效促发展,创新机制作保障“的总体目标,并从亲本创新利用、种性提纯保纯、配套稻作技术研究、资源整合共享、发展稻米产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杂交粳稻科技及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