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孝孚  冯志高  徐祖祥 《土壤》1988,20(2):93-96,82
近几年来,笔者在参加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土壤调查时发现,沿海岛屿丘陵地上的红壤,其基本属性与典型红壤有较大的差异。为此,研究海岛丘陵地红壤的理化属性,恰当地确定其在土壤分类中的地位(级别),对充实和完善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栽培连作稻地区,有些群众反映,稻田翻耕后栽培连作晚稻的效果并不好。为了明确稻田翻耕后对连作晚稻生育的影响,以便进一步肯定不同翻耕技术的效果,1955年7—11月我们在浙江栽培连作稻老区余姚县,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方桥、黄湖、乌山、冷江等四个乡,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日光温室的建造 示范园区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参照近年来发展的日光温室类型、参数、结合晋北地区寒冷、干旱、风沙大的自然条件设计而成.该温室南北走向,跨度6.5米,脊高3.2米,后墙高2米,底角60°,中后部两关键角为25°和15°.设计原理为本地冬至日,太阳直射入棚内的最大限度为准.后墙和两山墙的厚度为1.5米(内外两墙分别为37墙和24墙,其余为中空),温室前沿为1米深,30厘米宽的防寒沟,暗水进室,单棚面积为0.4亩.建造的温室,依据投资的多少,性能有所差别,如冬季温度不够时,需生火增温,以满足草莓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寒富是由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宁城县合作,用东光与富士杂交育成的大果型抗寒优质苹果新品种.1993年引入大同市的灵丘、浑源、新荣等县区试栽.该地年均温7℃,降水量450mm 左右,极端最低温-31℃,无霜期125~130天.经6~7年观察,该品种表现短枝性状明显, 结果早,丰产,产量高,果个大,品质优,未发现明显冻害,深受果农及市场欢迎.现将引种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稻田轮种棉花期间,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减低的趋势,但土壤代换性盐基总量及速效磷的合量均增高。轮种水稻期间,土壤有机质又有增加的趋向,而代换性盐基总量及速效磷则渐次减低。此外,土壤中铵态氮则有增多的趋势。(2)稻棉轮种能增强水稻的生长势,提高水稻的产量。根据对比试验及统计资料,一般比连种区增产9%左右。(3)稻田轮种棉花后,冬作绿肥生长良好, 鲜草产量比一般连种稻田增加70%以上。(4)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轮种区的水稻基肥用量,一般可比连作稻区节省40%左右,而轮种区的绿肥产量又能增加,因此可自轮种田内割出60%的绿肥鲜草,作为其他稻田的基肥,而达到全面增产的目的,这在目前肥料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同市是京杏生产的老区,历史悠久,声誉很高,但一直未能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为此,我们从1998-2001年对阳高县的万亩旱地京杏开展了早果、丰产、优质综合技术承包工作,经过辛勤工作,各项承包内容都达标:新栽幼树成活率86%,李小食心虫危害率降到5%以下,杏果总产量达81.75万公斤,较承包前几乎翻倍,可新增产值70.86万元,农民增收57.23万元,为此该项目获"山西省农业技术承包"三等奖.  相似文献   
7.
在干旱等逆境情况下,植物根系产生的ABA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对叶片的气孔进行调控,从而影响叶片的水势和气孔导度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灌溉处理对葡萄叶水势和气孔导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将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冬耕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已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在水田中冬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育的影响,还很少看到具体的报导。为此,我们在浙江余姚群众原有稻田冬耕习惯的双季稻地区,进行了一些有关的研究工作,希望积累部分具体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稻田耕作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草莓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候条件较差的晋北地区 ,设施栽培草莓效益好 ,值得大力发展、推广。现就我们在大同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草莓的技术阐述如下。1 日光温室的建造示范园区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参照近年来发展的日光温室类型、参数 ,结合晋北地区寒冷、干旱、风沙大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系统叙述中国农业谚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着重叙述解放后农业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分析中国农业谚语的科学性、通俗性、地域性、局限性等突出特点,论述解放后出现的新农谚的科技含量,提出继承、发展、应用农业谚语的观点,明确指出农业谚语是永远存在的,它的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人们不断发现、不断积累,农业谚语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