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EMAP-Ⅱ)对体外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体外BTB模型,EMAP-Ⅱ处理后,millipore电阻测量系统检测跨内皮细胞阻抗(TEER)值,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 LKB1/LKB1、p AMPK/MAPK和p-m TORC1/m TO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应用LKB1抑制剂radicicol、AMPK抑制剂compound C和m TORC1激活剂IGF1进行预处理后再给予EMAPⅡ,检测体外BTB模型的TEER值,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EMAP-Ⅱ0 h组相比,EMAP-Ⅱ可明显降低体外BTB模型的TEER值,增加p-LKB1/LKB1和p-AMPK/AMPK的表达水平,降低p-m TORC1/m TORC1的表达水平,以上指标在EMAP-Ⅱ作用1 h时效果最明显;radicicol、compound C和IGF1预处理能够部分阻断EMAP-Ⅱ的作用,使体外BTB模型的TEER值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EMAP-Ⅱ能明显增加体外BTB模型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方周  衣服新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61-162,164
长期以来,肿瘤细胞的起源与增生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中枢神经肿瘤细胞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对神经干细胞(NSCs)不断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TSCs)的概念,并且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的分离与鉴定成功,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