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7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舟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5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均经PCR检测SFTSV核酸确诊.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3+ CD4+、CD3+ CD8+T淋巴细胞,分离的病毒株测序并与GenBank比对.结果 SFTS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可伴消化道出血,在急性期WBC、PLT、CD3+CD4+T淋巴细胞呈进行性下降,最低分别为(0.97~2.00)×109/L,(12~42)×109/L和7.52%~20.39%.2例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病毒,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基因与BX-2010、L-WWG、LN3、JS4、SD4、HN6和AH12的同源性为96%,糖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94%,而N蛋白基因与JS4、SD4和LN4的同源性为95%;分离的2株病毒的上述三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论 SFTSV在浙江省有散发流行,以本土疫源性可能大,起病急,病情重,伴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中约有90%的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约有95%的患者被诊断为交界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1]而误诊或延误治疗。正确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化疗,约80%以上的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2]。化疗过程中如何正确判断化疗后病灶的坏死部位、范围、内部血流状况是客观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2002—2006年3月选取5例在我院血液科住院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在不同化疗周期中患者病变淋巴结内部的血流灌注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淋巴结病灶数量的变化及化疗后病变淋巴结失活的情况。一、资料与方法本组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急性白血病表面抗原表达和免疫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CD25侧散射(SSC)设门方法对94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分析。结果94例急性白血病分型可分为3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31.91%(3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占65.96%(62例),急性杂合型白血病占2.13%(2例)。在62例AML中CD13和/或CD33最常见,有20例表达淋系标记:30例ALL中CD3、CD19最常见,有15例表达髓系标记。结论免疫分型能提高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长春地辛(VDS)、吡柔比星(THP)、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DXM)联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患者予以VDS 2.5 mg.m-2,d1,8;THP 25 mg.m-2,d1,8;CTX 0.6 g.m-2,d1,8;DXM 10 mg.d-1,d1-10。28 d重复,2个疗程予以评价。结果总有效率(CR PR)为82.1%,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经G-CSF治疗可恢复,未见明显的外周神经毒性。结论VDS、THP、CTX和DXM联合治疗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初治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随机化同期取样方式,选择21例临床确诊为AL的初治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微量全血法,选择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活化功能标志物的CD单抗CD62p、PAC-1、CD61、CD4、CD42a、CD42b,并应用二磷酸腺苷(ADP)作为激活剂,以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ADP激活前两组比较,CD62p(t=3.55,P<0.01)、PAC-1(t=2.80,P<0.01)、CD42a(t=2.98,P<0.01)、CD42b(t=3.97,P<0.01)、CD41(t=2.69,P<0.01)阳性表达存在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CD61(t=0.70,P=0.49)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ADP激活后两组比较,PAC-1(t=2.97,P<0.01)、CD61(t=2.60,P=0.02)、CD42a(t=4.02,P<0.01)、CD42b(t=4.29,P<0.01)、CD41(t=4.73,P<0.01)的表达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CD62p(t=0.33,P=0.75)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AL初治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存在异常,CD62p、PAC-1的表达增高表明体内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增强,CD42a、CD42b、CD41的表达下调以及ADP激活后容易解聚说明可能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成熟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以缓释阿片类药物为背景的滴定方法的剂量调整时机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旨在评估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2 h滴定方案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 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24家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未耐受癌痛患者114例[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 分]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合并1次以上爆发痛且存在中重度以上疼痛(NRS≥4 分)患者87例,按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调整的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12 h滴定组,n=45)和对照组(24 h滴定组,n=42)。试验组起始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12 h后根据即释吗啡量调整剂量,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12 h内即释吗啡剂量。对照组起始剂量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 q12h,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24 h后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24 h内即释吗啡剂量/2。比较两组24 、48、72 h的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即释吗啡补救镇痛情况及使用量、生活质量评分,以及镇痛满意度。  结果  给药后24 、48 、72 h,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显示出较高的疼痛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在24 、48 及72 h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满意度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中重度癌痛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背景的滴定方案中,12 h调整剂量能有效减少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维持较高的镇痛缓解率和镇痛满意度,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新诊断的老年AML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高三尖杉酯碱/阿柔比星+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治疗。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61.3%,19/31)、1年无进展生存率(58.1%,18/31)高于对照组[38.8%(19/49)、12.2%(6/49)],疾病进展者占比(41.9%,13/31)、血小板减少(77.4%,24/31)及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87.8%(43/49)、93.9%(46/49)、12.2%(6/49)]。结论 对于不宜行标准化疗方案的老年AML患者可经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化疗方案治疗,有助于减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改善无进展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地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ITP临床相关性,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08-2019-08在我院住院的ITP患者93例,对其中64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6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地区ITP患者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高于同期住院患者(46.2%vs 18.7%,P=0.004);对于疗效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乙肝感染状态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地区ITP患者存在乙肝隐匿性感染可能,对于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ITP患者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生成素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PLT)减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7%-30%。有5%-10%的患者PLT严重减少(≤4×109/L),同时是提示SL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以我科2000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36例SLE并发严重PLT减少的难治患者为对象,其中15例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PE),探讨TPE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