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立体视觉是来自双眼视觉的深度感,是双眼视觉的最高形式,是出生后获得的。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高级双眼视功能。立体视觉随着眼的发育而发育,是出生后逐渐发育完善的。立体视的判定受检查距离、视力、年龄、红绿眼镜、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斜视弱视是最重要的原因。立体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斜视、弱视的筛选,选择斜视手术的时机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基层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角膜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12眼角膜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6眼,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术1眼,及小梁切除四联术1眼,穿透性角膜移植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1眼,合并眼前段重建1眼,板层角膜移植2眼,观察术后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12眼中视力≥0.05者8眼(66.7%),<0.05者4眼(33.3%),并发症中排斥反应5眼(41.7%),继发性青光眼1眼(8%)。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在基层开展角膜移植术对治疗角膜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眼球破裂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效果。方法12例(12眼)严重巩膜破裂,均为钝挫伤。有脉络膜下腔出血、脉络膜裂伤、脉络膜脱离及视网膜脱离等。进行巩膜伤口一期缝合,脱出的眼内容物尽可能还纳,眼内注入透明质酸钠恢复眼压及眼球形态。7~10d行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8例眼压高于10mmHg,视力光感-0.03。1例术后2周眼球萎缩行义眼台植入术;3例眼压5~10mmHg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萎缩但视力为光感;3年后1例角膜失代偿,因大泡性角膜病变行眼球摘除义眼台植入术。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则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够挽救大多数严重眼球破裂伤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眼球摘除保留上直肌及相连的板层巩膜瓣,肌锥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意义:①采用眼球摘除板层巩膜瓣下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手术因保留板层巩膜术后眼球饱满,美观且活动良好,无明显眼睑肿胀及球结膜水肿,无眶区胀痛,球结膜均正常愈合。②术后随访无义眼座脱出,无眶内感染,无结膜囊狭窄。③因此方法手术不侵扰葡萄膜组织,术后不易患交感性眼炎。④因此种方法只保留板层巩膜瓣结膜缝合时张力大大减小且不必上下睑融合,所以术后第二日即可拆除加压包扎,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病床的周转率。⑤当遇到硅油填充眼继发青光眼绝对期需要摘除眼球时,不必先行硅油取出术,可直接行眼球摘除板层巩膜瓣下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一种角膜失代偿性疾病,常见于白内障术后,角膜炎、青光眼术后,眼底玻切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受损、缺少后,房水一角膜屏障功能破坏,房水渗入角膜基质内,引起角膜基质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病变,本组病例2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arks切口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4只眼Parks切口入路手术。结果术后无瘢痕或瘢痕细小隐蔽,不影响美观,对组织损伤小、创口与其他组织粘连轻微。结论斜视手术入路Parks切口不损伤角膜缘干细胞,术野暴露充分,术后瘢痕小,结膜与肌肉无粘连,切口小可不缝合,手术方法易掌握,故值得推广的手术切口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