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5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微创碎吸术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时机分为观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6h)和对照组(发病至手术时间在6~24h内),每组各110例,2组患者均行微创碎吸术,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 SF-36)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出院时2组的SF-36量表的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6h内进行微创碎吸术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微创碎吸术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碎吸术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利尿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观察组于患者脑出血6h内行微创碎吸手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为脑出血后6~24h内行微创碎吸手术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IL-6与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创碎吸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患者预后血清IL-6、TNF-α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微创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晓勇 《疑难病杂志》2010,9(7):538-539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其病死率均高,居脑出血性疾病的首位。国内外有大量报道探讨其治疗方法,但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有不同的观点。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围术期配合药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术后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化疗后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比较其差异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12%远高于对照组的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相近,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MP-9及VEGF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配合药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碎吸术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血糖和血压及神经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患者脑出血6h内进行微创碎吸术手术,对照组患者脑出血6~24h内进行微创碎吸术手术。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6及TNF-α的含量水平,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2%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IL-6与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IL-6与TNF-α水平逐渐降低;治疗2、3、5、7d时观察组患者血清IL-6与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6h内进行微创碎吸术手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营养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房晓勇 《安徽医药》2010,14(6):689-69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胃肠癌患者135例分为肠内、肠外联合组(治疗组)与完全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时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的测定值,以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1周时,治疗组PA和BMI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感染率为10.77%,对照组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0.8±1.6)d和(65.6±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的方式减少胃肠癌患者住院时间,增强康复效果,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