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隐睾提睾肌自主神经支配缺陷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志鸿  庄冰容  郑燕君  许建衡 《河北医药》2007,29(12):1300-1301
目的了解小儿先天性隐睾提睾肌的超微结构与腹股沟斜疝患儿提睾肌之间的差异,希望能阐明小儿隐睾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于手术时取研究组(小儿隐睾8例)及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8例,年龄与研究组相似)提睾肌各一小块,编号后常规送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的提睾肌可见:无髓鞘纤维减少,有髓鞘纤维的数量多于无髓鞘纤维、肌纤维排列紊乱、肌膜过多、基底层空虚、肌原纤维排列散乱、肌丝厚实、Z线缺失、肌质网扩大、线粒体形状不规则、卫星细胞不活动等。结论无髓鞘纤维数量的减少代表自主神经纤维的减少,肌纤维的改变提示其自主神经支配的缺陷,这可能导致隐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大脑前皮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及苯妥英钠于其中的效应,分析与情感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0-05/08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实验室进行。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应激给药组。采用强迫游泳作为应激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各组大鼠大脑前皮质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应激给药组大鼠大脑前皮质iNOS表达的平均灰度值(161.76±3.01)显著高于应激组(156.99±2.18),而与对照组(158.33±5.9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激组大鼠大脑前皮质iN-OS阳性表达的相对切面面积比犤(5.45±2.18)%犦显著高于对照组犤(0.62±0.47)%犦和应激给药组犤(0.58±0.43)%犦,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苯妥英钠能阻止慢性应激所致的大鼠大脑前皮质iNOS表达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微量酸消化-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法建立人外周血汞的优化检测方法。方法:200皿全血在80℃烤箱中低温烘烤至焦化,置80℃水浴装置中加入200μLHNO3消解2 h,用5%HNO3(含0.05%K2Cr2O7)稀释至10 mL;AFS-813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样品基体匹配工作曲线检测血汞浓度。结果:样品基体匹配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Y=1342.022X-44.83,相关系数R^2=0.998 5,加标回收率92.3%-99.0%,方法标准偏差2.77,相对标准偏差3.3%,检出限低至6.2×10^-3μg/L。结论:微量酸消化血样,能做到用简单消解仪器,消耗极少的优质酸消解样本。该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检出限低、方法重现性好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同时处理大批量样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血清和海马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含量的影响及苯妥英钠对它们的效应。方法 利用强迫游泳作为应激源制作慢性应激模型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和海马NO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应激组和应激给药组之间大鼠血清NO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应激组大鼠海马NO的含量 (4 70± 15 9)n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 (2 34± 77)nmol/ g和应激给药组(2 0 2± 89)nmol/g (P <0 .0 1) ,后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应激对大鼠血清NO含量无影响 ,但可诱导大鼠海马NO含量升高 ,苯妥英钠可以抑制慢性应激所致海马NO的过度生成。  相似文献   
5.
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6月内不同时期的血管材料腔内面内膜层的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变化,探讨研制一种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作为实验对象,手术切除3 cm颈总动脉,以口径4mm的小口径新型人造血管进行桥接.其中19只犬的19侧颈部随机分为1、8、12、24周四组,各含4、4、6、5条动脉.四组的近、远心端均行端-端吻合术.以彩色多普勒B超监测移植血管2周内通畅情况,并于取材前行颈总动脉DSA造影术,观察人造血管不同时间的通畅率.术后1、8、12、24周分期切取标本,标本经处理后分别作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四组19条人造血管除12周组和24周组各1条血管阻塞外,其余血管均通畅.组织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植入后1周,血管吻合口处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混杂有薄层少量红色血栓形成,尚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8周,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新内膜形成较均匀,其中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但仍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且内皮细胞形态成熟,其下的胶原纤维增生更致密;而于人造血管中段,可见不成熟的内皮细胞呈岛状生长,新内膜层结构较吻合口处疏松,其间尚可见炎性细胞生长.移植后24周,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吻合口附近新内膜表面可见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以新型生物型人造血管修复犬颈总动脉缺损是可行的,新内膜形成早和完整,24周内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分泌颗粒内特异性酶的分布及其超微结构,并探讨肥大细胞的功能。方法:用双重免疫胶体金标记类胰蛋白酶抗体(AA5)及类糜蛋白酶抗体(CC4),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中富集类胰蛋白酶和(或)类糜蛋白酶,多数酶蛋白呈细小球形结构;在细胞膜内侧分泌颗粒融合形成分泌通道,细胞的外侧可见肥大细胞脱出的颗粒;细胞内的另侧分泌颗粒呈球形小泡。结论:肥大细胞内酶蛋白的富集可为肥大细胞参与Ⅰ型变态反应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过生物化改造的人工血管特性更接近人体血管,移植后自体化程度也较高,但人工血管的内皮再生是解决血管长期通畅的关键。 目的:观察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不同时期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移植血管壁内膜再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建立犬颈总动脉-人造血管端端连续缝合的动物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光镜:移植后12周于吻合口处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6个月通畅的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5年管腔通畅,部分内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②电镜:移植后12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排列规则,从吻合口向移植血管中段爬行;移植后6个月内皮细胞从吻合口向移植血管中段爬行,移植血管中段呈跳跃式片状生长的内皮细胞群落,细胞排列更致密,形态更接近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后1.5年整段血管内壁均有致密内皮细胞覆盖,部分内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说明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新生内皮形成早,血管内膜重构能力强,生物相容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产生的过程和机制。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照射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下肢坐骨神经,单次等中心剂量25 Gy。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照射后3月、5月、7月处死,取受照射和对照的神经段,行电镜、光镜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结果3月时照射神经电镜、光镜或病理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神经均无显著差异;5月时受照神经电镜下表现为脱髓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神经无显著差异;7月时受照神经髓鞘和轴突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同时发现神经再生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结论周围神经的放射性损伤起始于射线直接引起的髓鞘和轴突的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和损伤后的轴突均有潜在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但随后发生的神经间质纤维化会影响神经的再生并使损伤随时间进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经过生物化改造的人工血管特性更接近人体血管,移植后自体化程度也较高,但人工血管的内皮再生是解决血管长期通畅的关键。目的:观察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不同时期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移植血管壁内膜再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建立犬颈总动脉-人造血管端端连续缝合的动物模型。结果与结论:①光镜:移植后12周于吻合口处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6个月通畅的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5年管腔通畅,部分内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②电镜:移植后12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排列规则,从吻合口向移植血管中段爬行;移植后6个月内皮细胞从吻合口向移植血管中段爬行,移植血管中段呈跳跃式片状生长的内皮细胞群落,细胞排列更致密,形态更接近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后1.5年整段血管内壁均有致密内皮细胞覆盖,部分内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说明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新生内皮形成早,血管内膜重构能力强,生物相容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血管相对人体血管最大的优势就是来源丰富,经过生物化改造的人工血管,其特性更接近人体血管,移植后自体化程度也较高。目的:观察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1.5年内不同时期实验犬的生存、生活状况,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移植血管壁重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以猪血管为基材,经交联固定,多方位去抗原,共价结合肝素,以及偶联可黏附、富集生长因子的特定多肽等系列生化处理而制成的一种高抗凝的人造血管,管径3.5~4.5mm。建立犬颈总动脉-人造血管端端连续缝合的动物模型,1.5年内不同时期切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切取标本发现,移植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少、疏松。病理组织学检查:移植后8周,镜下开始发现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6个月,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个月,移植血管管壁VG染色尚可见支架层内有大量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生长,原先的支架结构已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移植后18个月,原先的支架结构已大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说明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新内膜形成早且完整,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血管壁重构和血管支架的再生能力强,生物相容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