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3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院自2002年来,对12例脑脓肿病人进行了CT引导立体定向下,置管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生品及醋炙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5个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7 nm,柱温:30℃。结果:5种被测木脂素成分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9.1%,101.8%,99.2%,101.2%,RSD分别为1.17%,0.80%,1.65%,1.49%,0.87%(n=6)。结论:该方法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消融术后复发线性消融与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AVNRT消融术后复发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19例,与常规方法消融29例的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放电时间和操作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方法消融,而慢径消融率、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消融过程中,各有1例出现一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后复发的AVNRT患者,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及常规方法消融均安全、有效,两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人群红细胞生理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CSF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原人CSFP患者133例设为慢血流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137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红细胞生理指标,并分析其与CSFP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血流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以及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计数(RBC)、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RDW-CV)、血小板计数( PLT)、间接胆红素( IBIL)、TC、脂蛋白a [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RBC、Hb、Hct、TG、LDL-C、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P <0.05),而 DBIL、HDL-C 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以及TG、LDL-C、RBC、Hb、Hct等指标升高是高原地区CSFP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地震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一旦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mnltiple organ failure,MOF)则预后非常差,死亡率极高[1].对挤压综合征及时和有效的救治是目前急救医学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脑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53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对照组,53例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为观察组,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钠肽水平和心功能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钠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减小,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脑钠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脑钠肽水平,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典型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服务模式进展,为社区首诊、有序转诊等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取目的抽样,选取全科医生制度探索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上海市、郑州市、成都市共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主题框架法,围绕签约服务的关键要素展开描述性分析。结果:调研地区签约服务的开展主体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服务团队;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辐射至其家庭成员,签约人数控制在1 500~2 000人;以提供防治结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多为免费服务;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服务平台,主动服务意识凸显;建立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医保政策优惠、绿色转诊等机制保障签约服务的有效落实。结论:以信息平台为基础,调研地区签约服务的开展对预约服务、转诊服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稳固医患关系,改善患者体验,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10,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及桩蛋白(paxillin)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的表达,并探讨PTEN对paxillin的调节作用及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BGC823,利用脂质体介导法瞬时转染pEAK8及pEAK8-PTEN质粒,获得pEAK8-BGC823(pE-B)和pEAK8-PTEN-BGC823(pE-P-B)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TEN、paxillin及actin蛋白水平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axillin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pE-P-B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1.013±0.074)明显高于pE-B细胞(0.513±0.006)和BGC823细胞(0.506±0.015),而paxillin的蛋白表达水平(0.883±0.032)明显低于后两者(2.747±0.047,2.663±0.096),BGC823与pE-B相比,PTEN和paxillin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证明PTEN蛋白与paxill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12,P<0.05);免疫荧光显示,paxillin在pE-B细胞伸出伪足处聚集,在pE-P-B细胞中较少。结论过表达PTEN可能通过下调paxillin的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合成的磁性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与野生型p53(WTp53)基因质粒结合,构建靶向纳米载体投递系统,为进一步行静脉内皮细胞转染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大肠杆菌重组质粒扩增法扩增WTp53质粒DNA,合成的磁性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为羧甲基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胆固醇(OQCMC/Chol)包覆油溶性Fe3O4的载体粒子。在不同的pH值及不同的WTp53质粒DNA和载体粒子质量比的条件下,将WTp53质粒DNA与OQCMC/Chol超微磁性载体粒子进行混合,并分别进行DNA结合实验和沉淀实验。观察电泳结果,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DNaseⅠ模仿体内酶的环境下,将其加入制备好的超微载体投递系统中,电泳后观察投递系统对DNA的保护作用。应用透析系统模拟体内环境,观察超微投递系统载体与基因分离情况,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超微载体投递系统累积缓释曲线。结果应用透射电镜观察OQCMC/Chol超微磁性载体粒子和WTp53结合后的投递粒子。在pH 7条件下,WTp53质粒DNA和载体粒子质量比为1∶0.6,p53质粒DNA与OQCMC/Chol超微磁性载体粒子经过直接静电作用几乎100%结合,并证实该投递系统对DNA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超微载体投递系统在7~12 h左右有明显的突释波峰,到第54小时以后,超微载体释放浓度变化缓慢,并可持续释放9 d以上。结论成功构建磁性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结合WTp53投递系统,将为进一步行细胞转染奠定可靠的基础,并为构建血管内靶向定位基因投递新方法和新技术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系统变异及变异原因,探索干预措施,旨在降低可控变异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妇科、神经内科两个试点科室共11个病种为受试对象,将2011年1月~6月进入临床路径的受试对象1682例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12月进入临床路径的受试对象5 639例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变异差异情况.结果 对照组病例数1 683例,变异例数489,变异率29.1%;研究组病例数5 639,变异数962,变异率17.06%.两组比较,因主管医生检查滞后、检查结果滞后、费用滞后、不配合检查、自动出院,路径设计缺陷原因引起的变异有显著差异,P<0.05;因设备故障,共病情况原因引起的变异无显著差异,P>0.05.主管医生检查滞后、检查结果滞后和路径设计缺陷能够单独引起系统变异,P<0.05.而设备故障不能单独引起系统变异,P>0.05.结论 通过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硬软件建设等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由于系统管理缺陷导致的临床路径系统变异,明显减少临床路径负变异,增加正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