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目前尚无药物和治法能够完全阻止本病患者肺功能的进行性恶化,中医药在本病的全程防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健脾补肾法从补益先天、后天之本入手,在提高自身免疫、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防止病情反复、加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出现的颈椎失稳,骨质增生,软组织充血、水肿、痉挛等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其主要症状是眩晕,故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或“颈型眩晕”,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患,在颈椎病中占20%左右^[2],  相似文献   
5.
<正>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通气功能障碍;其发病机理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神经递质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连锁反应[1]。周仲瑛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全国老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读周老医案及中医经典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周老善于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病,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结论: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反应[1].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下面就此作一综述. 1 单味中药药效学研究 1.1改善血液循环 当归注射液能降低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HPV)、增加心排血量、ET-1、血管紧张素-2,内源性洋地黄物质也随之降低,同时对体循环平均压和心率无负性作用[2].  相似文献   
8.
史锁芳教授长期致力于哮喘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主编的《哮喘中医特色疗法》一书中医特色鲜明,内容详实,立足临床,切合实用.书中重点介绍了“中医治疗哮喘的12种特色疗法”:宣肺法、肃肺法、祛风法(祛外风、息内风)、化痰法(温肺化饮、清化痰热、化湿祛痰)、化瘀法、宣痹法、抑肝法、通腹法、温阳散寒法、补肺固卫法、健脾益气法、益肾纳气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益气安中解郁汤治疗早期胃癌患者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抑郁疗效。方法 将我院104例早期胃癌E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安中解郁汤。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排气、排便、腹胀消失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OL-C30)评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排气、排便、腹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EORTC QOL-C3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EORTC QOL-C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B、PL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ALB、P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安中解郁汤能改善早期胃癌ESD患者抑郁症状,显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周奎龙  史锁芳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85-3086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验俱丰,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每获良效,且临床用药独具特色。周老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从中医整体观提出了虚证的新概念,指出临证应脏腑分治,特别要重视整体治疗:首先要辨明原始病变的主要脏器;二是要了解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哪几个脏腑乘侮同病;三是注意区别其因果主次和病的特异性,从而更好地从整体治疗着眼。虚证用药有温补、清养、峻补、平补之分,需注意补不可壅,温不宜燥,清不能凉,并强调了虚证当重视食养调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