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潜能。方法分离和纯化hMSCs;在体外以WHI-P131预处理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后,全反式维甲酸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诱导h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分化。光镜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hMSCs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前后细胞是否表达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蛋白。结果诱导后的hMSCs能分化成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并明显表达抗人神经巢蛋白(nestin)[(54.2±3.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77.0±5.7)%],低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8.8±2.4)%];对照组细胞这些表达均为阴性;而且相当部分hMSCs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36.5±15.8)%]和多巴胺转运体(DAT)[(26.0±14.2)%]。结论在适当条件下,hMSCs可分化成为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M235T、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 ensinⅡtype 1 receptor,AGTR1)基因A1166C、醛固酮合酶( aldosterone synthase,CYP11B2)基因- 344C/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技术对中国南方汉族LAA患者和正常对照者AGT基因M235T、ATGR1基因A1166C和CYP11B2基因- 344C/T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这3种基因多态性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LAA患者107例和142名健康对照者.LAA组AGT基因235TT基因型(66.36%对50.70%,x2=6.122,P=0.047)和T等位基因(79.44%对70.07%,x2=5.581,P=0.018)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GTR1基因1166CC基因型(0%对0%,x2=1.494,P=0.222)和C等位基因(7.48%对4.93%,x2=1.399,P=0.237)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YP11B2基因- 344CC基因型(9.35%对4.23%,x2=3.603,P=0.165)和C等位基因(27.10%对26.06%,x2=0.069,P=0.793)频率与对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3种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性LAA患病均无显著相关性.合并高血压的LAA患者AGT基因235TT基因型(68.00%对41.90%,x2=12.446,P=0.002)和T等位基因(79.33%对64.76%,x2=8.993,P=0.003)频率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于TT基因型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2.153[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89 ~5.872],T等位基因的OR值为2.089(95% CI1.285 ~3.396).结论 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单纯性LAA无关,但可能与合并高血压的LAA患病风险相关;CYP11B2基因- 344C/T多态性和AGTR1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LAA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不同时期梗死区周围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巢蛋白(Nest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1、3、7、14、21d组。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模型脑组织GFAP、NSE、BDNF、Nestin、TNF-α的表达。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量表(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对MCAO模型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随MCAO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F=121.282,P<0.05)。GFAP阳性细胞数量随MCAO术后时间推移呈双向反应,术后1、3、7d组逐渐升高,而至14d组和21d组则又逐步降低,其中7d组高于1d组、3d组(P<0.05)。NSE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其中1d组小于3d组、7d组、14d组、21d组,21d组大于3d组、7d组(P<0.05)。BDNF IOD值呈双向表达,1d组、3d组、7d组、14d组表达逐步降低,21d表达升高,其中1d组和21d组大于14d组(P<0.05)。Nestin+细胞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呈双向反应,1d组~7d组逐步升高,随后逐步降低,其中7d组高于1d组、3d组(P<0.05)。MCAO后TNF-α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12)。结论 MCAO在急性期(7d前)受损脑组织产生炎症及抗炎反应明显,急性期后(7d后)以神经生长因子产生并促进神经再生为主。  相似文献   
6.
慢性酒精中毒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在酒精中毒性疾病中以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最为常见.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发病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其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也不大理想,大多数患者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研发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新型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就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机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旨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肌肉活检病理确诊的LSM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资料,神经电生理资料包括双侧股四头肌、三角肌的同心圆针电极检查资料以及-侧上肢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侧正中神经F波检测.结果 肌电图表现正常占38.9%;神经源性损害占38.9%;肌源性损害占16.7%;既有神经源性又有为肌源性损害占5.6%;检测72条神经纤维表现为波幅下降占37.5%,表现为传导速度和或潜伏期延长占12.5%,F波异常27.8%.结论 LSM肌电图表现并非如肌炎及其他类型肌病以肌源性损害多见,而多表现为正常或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比较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全骨髓培养法之间的差异,以期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MSCs分离方法.方法 分别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分离MSCs,比较用两种方法的细胞形态、MSCs细胞得率及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培养出骨髓MSCs,且获得的第二代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细胞形态均一,为长梭形或三角形.5 ml骨髓细胞分离培养后,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MSCs细胞总数显著小于全骨髓培养法(t=.639,P<0.01).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与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第二代MSC8 CD29、CD105、CD105、CD34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09、0.659、0.277、0.191,P均>0.05),但前者的HLA-D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7,P<0.05).结论 与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较,全骨髓培养法分离MSCs具有培养时间较短,细胞得率较多的优点,虽纯度相对较低,但仍是一种较好的MSCs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经脊髓血管造影证实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栓塞治疗患者术后第3d,双下肢肌力由Ⅳ级恢复至Ⅴ-。能独立缓行。2例手术患者,术后2个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3例随访至今无复发表现。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DSA可以确诊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