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泪道挂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鼻泪管阻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用泪道挂线联合丝裂霉素C的方法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对26例35眼泪道挂线1-2个月;抽线时将浸有0.4mg/ml丝裂霉素C的棉线带入泪道,留置5min后抽出;用0.2mg/ml的丝裂霉素C溶液点眼1周。结果:治愈率为74.3%,有效率为88.6%,与不用丝裂霉素C的方法相比提高了疗效。结论: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泪道挂线法治疗鼻泪管阻塞提高了疗效,该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冯先余  陶黎明 《西部医学》2008,20(3):535-536
目的分析儿童眼外伤情况。方法对治疗的15岁以下眼外伤者106例115眼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中男性是女性的2.93倍,单眼占91.56%,发病年龄以7-12岁最多,占40.57%,4-6岁者次之,占26.41%,33.96%在受伤当日就诊,3日以上就诊者占49.05%,致伤物以锐器为最多,占53.78%,外伤类型中,眼球穿孔伤最多,占50.43%,感染性眼内炎9例中有2例行眼球摘除术,本组儿童眼外伤病例中,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斑翳、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眼球萎缩,治疗后盲目率由51.31%降低为27.83%。结论眼外伤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眼外伤后视力恢复的程度与受伤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治疗是否及时、正确与预后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单剂量丝裂霉素C(MMC)局部注射对翼状胬肉组织中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探讨MMC对翼状胬肉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直接切除胬肉组织,留标本作病理检查;B组于翼状胬肉颈部进针,向翼状胬肉组织内局部注射MMC 0.1ml(0.4 mg/ml),注射药物后3~10周手术切除翼状胬肉,留标本.C组为患其它眼病而无翼状胬肉者的球结膜.各标本做HE染色,观察组织中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结果 光镜下,B组翼状胬肉头、体部可见血管减少,基底膜附近小血管萎缩;成纤维细胞减少,且胞体小,核深染,核形态不规则,胞浆欠清晰.A、B组标本血管数量明显较正常结膜多,呈散在分布.A组头、体部的血管、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与B、C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在注射MMC后1个月内有结膜水肿、充血,但逐渐减轻,部分患者注射MMC后,有眼痛症状.经治疗后减轻.使用MMC的B组未出现因使用MMC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MMC对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血管和成纤细胞有抑制作用;MMC在低浓度、低剂量下使用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激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用于治疗泪囊瘘管的报道较少.1998年5月~2003年6月间作者使用脉冲Nd:YAG激光治疗泪囊瘘管,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师如何安全地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转型。方法:从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转型阶段所作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35例(40眼)。结果:40眼中,28眼顺利完成超声乳化;12眼术中用注水晶体匙挽出晶状体核,而成为实际上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其中7例术中因为出现后囊膜破裂,2眼因为术中瞳孔过小无法扩大,3眼因为核过硬或过大担心继续长时间的超声乳化会造成对角膜的严重损害。术后21眼出现程度不同的角膜内皮水肿,18眼在1周内消退或减轻,另3眼1~2个月内消退。发生后囊膜破裂的7眼中,2眼破口较小,人工晶状体仍植入囊袋内,4眼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1眼有高度近视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0.4以上者达60%,0.3以上者达90%。结论:初学者在转型期尚不能全面熟练掌握超声乳化技术时,熟练地掌握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十分重要,及时变换手术方式对顺利安全地渡过转型期有重要作用,基层医师也可以较小的代价渡过转型期,完成向超声乳化技术转换。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应当在有手术指证时手术,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如果在尚不需手术时,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使其消退或控制其发展而避免手术,也就避免了复发。本文对翼状胬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引起手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因患者年龄、手术方式、是否伴有其他眼病与人工晶状体材料、类型、随访时间及后囊混浊诊断标准不同而报道不一.后囊混浊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其中手术时对囊膜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后囊混浊也有较大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临床预防后囊混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冯先余  张宝华 《西部医学》2006,18(6):703-704
目的探讨改良拦截-劈裂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9例(99眼)核Ⅲ级以上的白内障实施改良拦截-劈裂技术,即在核中心刻碗后将乳化针头嵌入核内深达1/2~3/4核厚度,利用负压的作用固定晶状体核,用劈核器绕经核的3点钟位赤道部进入核下,使劈核器头与乳化头相对应,二者共同用力挤压,将核碎成2块,最终碎成6~8块,并逐一乳化吸除。配合粘弹剂充填前房下的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技术等,平均超声乳化时间1.7分钟。结果术中改良拦截-劈裂组的超声时间和有效超声时间均短于拦截-劈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视力≥0.5者40眼(74.07%);≥1.0者12眼(22.22%);拦截-劈裂组分别为23眼(51.11%)及5眼(11.11%)。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12眼,角膜水肿33眼,后发障3眼。结论改良拦截-劈裂技术是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有效地碎核方法之一,具有超声时间短、并发症少、劈核更加容易、安全等特点,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针对初发性翼状胬肉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MMC)一次性注射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经MMC治疗的翼状胬肉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未使用MMC治疗者的翼状胬肉标本作对比。观察局部注射MMC对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需手术者共19例20眼,随机分为二组:A组直接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组于翼状胬肉颈部进针,向胬肉组织内局部注射MMC,0.1~0.2ml(0.4mg/ml),3周至10周后手术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对A、B二组标本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A组VEGF、TGF-β_1的表达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局部注射可以抑制静止期翼状胬肉中VEGF、TGF-β_1因子的表达。MMC在低浓度、低剂量下使用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冯先余 《西部医学》2004,16(2):143-143
目的 观察在过熟期白内障手术中注气截囊与用甲基纤维素截囊两种方法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3 6例 ( 3 8眼 )老年性过熟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分两组 ,注气截囊组 2 5眼 ,采用前房内注入适量空气后进行开罐式截囊 ,对照组 13眼 ,采用前房内注入适量 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后截囊。术后每日在裂隙灯下观察。结果 术后角膜变化情况 :注气组角膜 1级 6例 ,角膜 2级 14例 ,角膜 3级 3例 ,角膜 4级 2例 ;粘稠剂组角膜 1级 3例 ,角膜 2级 6例 ,角膜 3级 2例 ,角膜 4级 2例。经 χ2 检验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注气下截囊与甲基纤维素下截囊比较 ,并不增加对角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