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配合臭氧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3例,经知情同意后,按自愿选择原则,分为玻璃酸钠配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组(联合组)与单纯臭氧组(臭氧组),分别给予玻璃酸钠配合臭氧(45μg/mL注射10 mL)膝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观察注射前、15、30、60、90 d患者VAS评分、治疗有效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膝的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与臭氧组VAS评分均有下降(P<0.05),联合组更明显(P<0.01);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例),臭氧组为62.8%(27/43例);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较治疗前均有增高(P<0.05),联合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玻璃酸钠配合臭氧用于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1,HINT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HINT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2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和56例癌旁组织中HINT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HINT1mRNA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HINT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晚期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NT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早期喉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结论 HINT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兰培丽  王瑾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60-2262
目的观察氨酚羟考酮(泰勒宁)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患有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老年患者53例,按照随机原则分配入泰勒宁组(23例)及泰勒宁联合加巴喷丁组(30例),两组共同的基础治疗一致(提高免疫力及神经修复,且个体化用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5、30 d记录和评定患者应用镇痛药物总量、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改善度及药物副作用、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别(P>0.05)。(2)疼痛缓解度: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均有改善(VAS评分)、尤以联合用药组改善明显(P<0.05)。(3)生活质量两组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差别显著(P<0.05)。(4)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便秘,但联合用药组(发生率8%)耐受性更佳,3 d后缓解并耐受,泰勒宁组仍部分持续、30 d时仍有顽固性便秘(13%)、恶心呕吐(4.3%)。结论泰勒宁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有效,联合应用加巴喷丁治疗疼痛疗效更确切,且镇痛药量减少、耐受性好、副作用更小,临床上可安全用于中老年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患者,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确诊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芬太尼贴治疗组(对照组)与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组(联合组)。对照组对以前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进行剂量转换,逐渐增量,直至疼痛缓解VAS < 3分或爆发痛 < 3次;联合组在使用芬太尼贴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初始剂量为100 mg 3次/日,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缓解,但总用量≤2 400 mg/日。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3和4W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疼痛缓解程度、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与联合组VAS评分均有下降(P < 0.05),联合组更明显(P < 0.05);QOL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5),联合组改善显著(P <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联合组为96.7%;联合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芬太尼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中重度糖尿病性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糖尿病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A)与单一用药组(B),每组28例。A组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B组单纯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糖尿病性神经痛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经4周治疗后,A组的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VAS评分:A组1.2±0.4,B组2.9±0.4;疼痛缓解率:A组96.4%,B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以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量,两组分别为(31.9±4.4)mg、(41.1±5.5)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口干及尿潴留,其中A组头晕及口干症状的发生率高于B组,治疗7、14、21、28 d头晕的发生率:A组为57.1%、46.4%、35.7%、28.6%,B组为21.4%、14.3%、14.3%、3.6%,口干的发生率:A组为28.6%、42.9%、17.9%、10.7%,B组为25.0%、17.9%、10.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中重度糖尿病性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米氮平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P组)和联合组(MP组),每组32例。P组应用普瑞巴林治疗;MP组联合应用米氮平片、普瑞巴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MP组的疼痛控制效果、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米氮平片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熵指数对麻醉深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慢性鼻窦炎行鼻窦开放手术患者50例,入手术室后(T0)麻醉诱导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设置初始预期血浆浓度为2.1μg/ml,达到预期血浆浓度后(T1)每30 s增加0.3μg/ml,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待患者意识消失(T2),再增加0.5μg/ml(T3),达到此血浆浓度后30 s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T4),1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并记录T0~T4及气管插管时(T5)、气管插管后1和3 min(T6、T7)、切皮即刻(T8)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BIS、状态熵指数(SE)及反应熵指数(RE).结果 与T0比较,其余各时间点BIS、RE、SE均明显降低(P<0.05);MAP、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RE均较SE明显升高(93±9比87±5,88±12比82±12,73±25比72±21,57±21比56±22,46±16比43±17,39±14比37±12,36±14比34±11,35±11比32±9,39±15比36±12)(P< 0.05).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RE在各时间点呈正相关(r=0.887、0.901,P<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BIS、熵指数皆可较为准确地评价麻醉深度,且两者相关性良好;而其中RE是最灵敏、最迅速评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麻醉后恢复室(PACU)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PACU 的重要意
义。方法选择2007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PACU患者9 136 例,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处理和预后,分析原因并探
讨其与预防因素的相关性。结果9 136 例PACU 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者895 例(9.8%)。PACU停留时间为15 min~7 h不
等。大部分患者清醒并达到气管拔管指征后安返病房或ICU,部分为带管回ICU(神经外科手术或口腔颌面矫形术后患者)。最
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血压、心律失常、术后恶心、呕吐(PONV)、躁动、脉搏低氧饱和度、呼吸抑制及体温异常(高热或低体温)。结论
高龄(>80 岁)、ASA 分级Ⅰ~Ⅲ、术前并存疾病、人为因素导致的术前评估不足、困难气道、长期卧床后血栓、麻醉诱导与维持期
药物过量或非个体化、术中低血容量、低肺泡气量、低体温等与PACU 滞留时间及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NT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患肿瘤或与肿瘤相关的治疗后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NTP联合相关部位神经阻滞治疗组(联合组)与单纯神经阻滞组(阻滞组),每组22例.分别给予静脉NTP注射液7.2单位+0.9% NS 100ml,日一次静滴,配合神经阻滞(0.5%利多卡因+弥可保1.Omg镇痛复合液每部位5m1,首次应用曲安奈德10mg)连续应用15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7天、15天、30天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镇痛效果、治疗前后观察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前VAS为((8.01±1.15)分,治疗后为(1.89±0.4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的改善率分别为87.5%(痛觉)、84.2%(麻木)而阻滞组改善率为33.3%(痛觉)、68.4010(麻木).疼痛与麻木和阻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时为90.9%,阻滞组为68.1%,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NT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疗效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显著优于单纯神经阻滞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