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描述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胃电活动特点,探讨GIST对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运用多导胃电图检测27例胃GIST患者(GIST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餐前餐后胃电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餐后各导联较餐前均出现平均频率(MF)、平均幅值(MA)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增高,过缓频率百分比(B%)较餐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GIST组未出现相应的胃电图改变(P > 0.05);GIST组各导联餐前MF、MA高于对照组,N%餐前1、3、4导及餐后各导联均低于对照组,过速频率百分比(T%)各导联餐前餐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IST组与对照组患者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66.7%,3.3%,GIST组节律正常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GIST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速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俞清翔 《开卷有益》2011,(10):16-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发生几率最高的是胃部,占52%;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很多人不能区分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癌,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病。其实,胃肠道间质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大肠癌”,这两种肿瘤虽起源于胃肠壁表面黏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 patitis,AIH)合并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可能形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114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4例A1H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无淋巴结肿大100例,B组合并淋巴结肿大14例,二者对比分析。A、B两组比较,B组易出现肝硬化(57/100vs12/14,P〈0.05),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且合并淋巴结肿大者较易出现肝硬化,表现脾功能亢进,可能是AIH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c-kit和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生的关键[1].绝大多数GIST为散发性,家族性GIST是GIST中的少见类型.本文回顾并总结了PebMed数据库迄今所收录的23例家族性GIST文献报道,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基因学、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对家族性GIST这一少见的遗传性肿瘤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亚型上腹痛综合征(EPS)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EP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2年3~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EPS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服用埃索美拉唑40 mg qd,治疗组服用埃索美拉唑40 mg qd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bid,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入组、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评估患者的症状、情绪状态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PS症状评分、焦虑、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均较基线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第8周末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9%对63.0%,P=0.02)。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治疗组EPS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13±2.80对10.00±3.03,P=0.00;5.23±1.61对8.26±2.05,P=0.00),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睡眠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EPS的疗效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可同时伴有情绪状态和睡眠质世的改善;联合治疗的疗效可能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改善情绪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在肿瘤发生的起始阶段TGF-β扮演着肿瘤抑制者的角色,而在进展期TGF-β起着促使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TGF-β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有:诱导肿瘤周围的基质环境改变;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促血管新生和抑制宿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临床上对于胃肠道黏膜层以下的各种肿瘤的统称,一般多起源于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等。大多数SMTS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是在常规内镜检查时意外发现。它们的内镜表现也极其相似,多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表面覆盖正常黏膜,应用常规活检难以取得肿瘤组织,且难以与管腔外组织对管壁的压迫鉴别。由于常规内镜不能明确SMTS的起源层次及眭质,所以以往对SMTS多采取定期临床观察或外科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负担或具有较大的创伤性。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已成为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手段。本文就SMTs的内镜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