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和该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R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人(男16人,女14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均由八通道相控阵头线圈3-Tesla MRI扫描仪采集获得,使用FMRIB软件库对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利用v3.0FMRIB工具箱依据原始数据重建张量矩阵,计算扩散指标各向异性分数,对有意义的病变区域各向异性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受试者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左眼及右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位于下额枕束1(右侧)、胼胝体辐射额部、下额枕束2(右侧)、放射冠前部(左侧)、上纵束(右侧)、胼胝体辐射枕部、扣带(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的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RD患者部分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异常与视功能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2.
英国皇家眼科医师学会最近出台的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指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致病机制、多种治疗方式以及针对不同人群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门诊体检者,无眼部相关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眼表疾病指数、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结果。结果 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的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泪河高度降低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左眼的干眼症状眼数、眼表疾病指数和泪膜四项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泪液中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及溶菌酶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泪液蛋白改变与右眼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可见角膜上皮基底细胞部分膨胀、变形,有光亮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前基质细胞增多,形态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出现弯曲且数量增多;角膜基质内神经丛出现弯曲。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左右眼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增大,分支增多且曲率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红斑痤疮患者眼表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和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升高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裂解液对苯扎溴胺诱导的小鼠干眼的影响与其干眼治疗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BALB/c小鼠36只,在无菌恒温条件下喂养。用苯扎溴胺滴眼液给小鼠滴眼制作干眼模型,并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B组。A组小鼠用PRP滴眼、B组小鼠用生理盐水滴眼、模型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对3组小鼠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以及泪液蛋白测试,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膜细胞炎症反应情况和基底膜下神经的分布(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2周)。结果 A组SIT及FL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1周后和干预后2周,比B组和模型组均有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A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且与B组和模型组相比,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数量明显增加,曲率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2周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滴眼液可以减少苯扎溴铵滴眼液的眼表副作用,并能通过维持小鼠泪膜的稳定性和保护角膜的完整性而控制炎症,改善干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桑色素滴眼液在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饲养60d,制作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症模型(36眼,均为右眼),其中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12只):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应用桑色素滴眼液,另12只不使用任何滴眼液。治疗前,治疗后2、4、6wk对实验兔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同时测验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含量,并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Ⅰt、FL、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无差异(P>0.05);治疗2、4、6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Ⅰt和FL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P<0.05)。实验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均P<0.05)。治疗后2、4、6wk时两组SⅠt、FL评分、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对照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21±9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4436±289个/mm^2,实验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6±1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3219±223个/mm^2,两组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后,对照组角膜上皮下多支神经纤维发生弯曲,密度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神经弯曲度明显减小,密度较治疗前增加。结论:桑色素滴眼液对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部18例(均单眼患病)被诊断为AMD且需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患眼作为A组进行3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侧健康眼作为B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双眼均在治疗前及3次治疗结束后6 h进行相关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SF)及眼部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泪河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后的泪河高度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上升,泪河高度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最佳矫正视力、泪河高度改变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后均出现了浅表点状上皮糜烂,B组治疗前后及A组治疗前均未见浅表点状上皮糜烂。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A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改变不明显(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OSDI评分、SIT、CSF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后OSDI评分、CSF评分均高于B组,SIT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OSDI评分、CSF评分均明显上升,SI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OSDI评分、SIT、CSF评分改变均不明显(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会损伤AMD患者的眼表。  相似文献   
7.
张厚检  葛倩敏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898-1901

各种眼部疾病,尤其是视网膜疾病均可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状态。此外,涉及全身血管系统改变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也存在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因此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改变除了主要作为眼部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外,还有助于评价全身性疾病,是重要的疾病指标。本文简要综述了视网膜微循环检查的检测方法及各项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相关的复杂眼眶病,严重危害患者视功能、损害患者容貌外观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TAO的诊断和管理复杂,近几年,基于人工智能(AI)算法的医疗应用已经被开发,这些应用已被证明在筛查许多慢性眼病方面是有效的。自动化AI设备的先进特性,如快速性、便携性和多平台兼容性,使得临床上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详细评估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AI在TAO临床诊断、活动度评价和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治疗结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形成共识,为AI在TAO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DME)的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9-01/06于我院眼科被诊断为DDME的患者20例,均为右眼发病,将右眼纳入试验组,左眼(未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均行3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操作。观察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第1d矫正视力、眼压、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泪河高度、眼表症状及体征(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泪河高度、OSDI评分、SⅠt、CSF评分均无差异(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但对照组矫正视力显著优于试验组(0.50±0.20 vs 1.65±0.35,P<0.05)。治疗后,试验组矫正视力、泪河高度、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OSDI和CS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眼压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但两组无差异(P>0.05),而试验组19眼出现了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矫正视力明显改善,泪河高度和SⅠt明显降低,OSDI和CSF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但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会损伤眼表。  相似文献   
10.
邵毅  葛倩敏  陈序 《眼科新进展》2023,(10):757-760
为了更好地了解视网膜病专家对于炎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中所起作用的一致程度,以及使用0.19 mg醋酸氟轻松(FAc)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ME的效果认同情况,起草了一份共识调查报告,共有56名美国视网膜病专家完成了整个共识调查。医生高度同意炎症在DR/DME的病理生理学、注射负荷和患者依从性、FAc玻璃体内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然而,对于FAc植入剂对DR进展的影响、FAc作为DME的基线治疗以及类固醇刺激降低FAc使用后眼压风险的有效性,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为FAc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R/DME方案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