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供体角膜消毒方法,观察抗生素和消毒剂两种处理技术的效果,预防角膜移植术后感染。方法用定性培养法和稀释法,对抗生素和消毒剂处理角膜的抗菌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用1000单位的妥布霉素和含有效碘5000 mg/L聚维酮碘分别对供体角膜浸泡处理30 min和5 min,手术时对其保存液及剩余的角巩膜环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妥布霉素处理组细菌检出阳性率为15.38%;聚维酮碘处理组细菌检出阳性率为5.13%。结论用有效碘5000 mg/L聚维酮碘或1000单位妥布霉素浸泡处理供体角膜,均显示出比较好的抗菌效果;聚维酮碘抗菌效果效果好于妥布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HAI EB-3000XYZ型眼库内皮显微镜对供体角膜内皮细胞检测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供体角膜材料35例,年龄11~50岁;按供体死亡时间分为3组:A组≤6h;B组7~12h;C组>12h。术前分别对3组行内皮显微镜检查,PKP术后对剩余角膜环行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染色。对两者所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进行比较;对内皮显微镜测得的内皮细胞六边形比例和染色测得的活性率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A、B两组中,内皮显微镜检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与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别;C组两者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内皮细胞六边形比例与活性率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HAI EB-3000XYZ型眼库内皮显微镜对死亡时间在12h以内的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较为准确,而对死亡12h以上的供体材料的检测则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3.
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细胞已经被证明有利干细胞的分化和生长,临床上可能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研究载体上培养细胞形态时,获得良好的侧切面,观察细胞侧面形态、细胞基底面与羊膜基质的关系,一直是较为困难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0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左眼痛,伴阵发性头痛,无畏光、视物变形、变色、虹视、复视等现象,无恶心、呕吐。1.5个月前于外院诊为坏死性巩膜炎,全身及局部给予激素、抗生素、环磷酰胺及环孢素A治疗,后行坏死巩膜切除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术后病情无好转,转诊我院。入院检查:右眼无异常。左眼视力0.03,眼压7mmHg,混合性充血,颞侧结膜缝线在位,白色异体巩膜自溶。前房闪辉(+)。细胞不明显,晶状体混浊,眼底窥不入。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运动正常。B超: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炎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标准的化学伤后睑球粘连动物模型,观察睑球粘连发生的规律和病理特点。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结膜囊滴入烧伤组;B组:2mol/L氢氧化钠溶液结膜囊滴入烧伤组;C组:2mol/L氢氧化钠浸泡滤纸角结膜贴附烧伤组;D组:2mol/L氢氧化钠浸泡滤纸结膜贴附烧伤组共4组,观察睑球粘连发生效率。另外1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滤纸结膜烧伤方法建立睑球粘连动物模型,观察烧伤后眼表组织的变化规律和病理改变。结果 A、B、c3组模型中9眼均出现角膜穿孔、眼球萎缩。滤纸结膜烧伤17眼中仅1眼出现角膜穿孔。烧伤后4周时8睑球粘连模型中5眼为中度,3眼为重度。烧伤后1周成纤维细胞量、炎性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细胞与第2、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3、4周大量新生胶原纤维量生成,且胶原纤维较粗致密。结论 滤纸结膜烧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睑球粘连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睑球粘连的预防性治疗应在烧伤后第1周内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内端粒长度的变化和圆锥角膜基质内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与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的表达,以及其在圆锥角膜发牛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接受角膜移植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32例)的病变角膜37份、来源于眼库的正常角膜20份.所收集圆锥角膜患者年龄范围13~34岁,平均(19±5)岁;正常角膜供体年龄范围9~25岁,平均(19±4)岁.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以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原位染色法染色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中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应用逆转录PCR分别检测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中的SMP-30.同时对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圆锥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为10.29~14.12 kb,平均端粒长度为(11.54±1.41)kb;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为12.64~15.32 kb,平均端粒长度为(13.45±0.99)kb;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3,P<0.05).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圆锥角膜基质内X-Gal染色町见散在分布蓝色阳性着色,表明存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而正常角膜基质中X-Gal染色阴性,未见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表达.RT-PCR检测结果 显示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中均无SMP-30蛋白的表达.组织学病理学观察显示正常角膜基质纤维排列规则紧密,角膜细胞规则地分布在基质中.而圆锥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呈现疏松不规则,细胞分布较前者散乱且数量减少.结论 与正常角膜基质相比,圆锥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有所缩短,基质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表达增加.圆锥角膜可能是一种与组织异常老化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治疗先天性角膜混浊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7月至2011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先天性角膜混浊患者15例20只眼,常规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大体照相、B型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分析先天性角膜混浊的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情况.结果 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先天性角膜混浊患者伴有角膜无后弹力膜和内皮层者5只眼,虹膜前粘连(Peter异常)者20只眼,虹膜缺损者5只眼,晶体皮质丢失者3只眼,白内障13只眼,房角关闭者14只眼,瞳孔残膜者3只眼.所有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4只眼,其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术者5只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者3只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者3只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者2只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者1只眼.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先天性角膜混浊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对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人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 ,检测人角膜内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方法 胎儿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一代融合后 ,定量损伤细胞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 EGF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 ,并于损伤前及损伤后 1、3、7、14 d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角膜内皮细胞 EGFR的表达。结果  EGF促进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愈合 ,并显示剂量依赖性 ,EGF在 10 μg· L- 1时促进作用达高峰 ,浓度再增高促进作用下降。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前及损伤后均在细胞膜上表达 EGFR,表现为细胞膜上绿色荧光 ,在未损伤区的细胞及缺损区修复的细胞均见表达。结论  EGF促进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修复 ,人角膜内皮细胞表达 EGFR  相似文献   
9.
角膜缘组织定位培养和冷冻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角膜缘干细胞的组织学定位,探讨低温冷冻保存对其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新鲜角膜缘上皮组织和相应部位浅层巩膜组织各10块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对比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冷冻保存的角膜缘上皮组织14例,观察体外培养后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冷冻保存的角膜缘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培养后单层细胞K3角蛋白的表达。结果10例新鲜角膜缘上皮组织培养后,7例有上皮细胞生长,1周形成细胞单层;10例浅层巩膜组织培养后未见细胞生长。14例冷冻角膜缘上皮组织培养后,4例有上皮细胞生长,9d形成细胞单层。5例冷冻角巩膜环组织冰冻切片中,3例可见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PCNA表达阳性。培养细胞对K3角蛋白特异性的AE-5单克隆抗体免疫反应阳性。结论角膜缘干细胞定位于角膜缘上皮基底部,低温冷冻保存的角膜缘干细胞组织可以保持增殖活性,体外培养后生长分化成为角膜上皮。  相似文献   
10.
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殿强  董燕玲  赵靖  臧新杰  谢立信 《眼科》2010,19(3):166-170
目的 探讨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入选病例标准:(1)10%KOH湿片直接镜检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者;(2)角膜溃疡偏位、浸润较浅,或位于中央但溃疡面积较小者;(3)角膜溃疡浸润深度不明者.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符合上述标准的14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方法 施行改良的角膜溃疡清创术,即剥除角膜溃疡灶坏死及浸润组织,修平溃疡边缘,术后局部频繁应用0.25%两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滴眼液及0.5%氟康唑滴眼液,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治疗,评价疗效.主要指标术后角膜溃疡浸润、角膜上皮修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141例患者10%KOH湿片均查见菌丝,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9天(14~60天),141例患者真菌性角膜溃疡全部治愈,其中127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痊愈,另外14例感染不能控制,根据浸润深度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0例)或板层角膜移植术(4例)治愈,且均无复发.127例清创患者平均治愈时间(8.5±6.8)天,患者术前视力≤0.05者29例,0.05~O.3者80例,0.3~1.0者32例,溃疡修复后BCVA≤0.05者6例,0.05~0.3者42例,0.3~1.0者93例(65.96%),其中0.5.1.0者81例(57.45%).结论 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患者视力恢复良好,病程明显缩短;对角膜溃疡尚未浸润全层或不能确定者,角膜溃疡清创术后有利于观察浸润深度,指导穿透性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